《容斋随笔》(全5册)
毛主席爱读书,读了很多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作家王蒙在《书海掣鲸毛泽东——读<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有感》一文中指出,“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诗词家、书法家,我还愿意加上‘读书家’。能与他的执着于革命相比拟的是他的执着于读书。根据《精讲》,毛泽东最后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5时50分,他读了约30分钟《容斋随笔》,此时距他次日凌晨0时10分去世只有六个小时。”
从许多资料来看,《容斋随笔》都是毛主席一生中比较爱读的一部书。早在1944年7月28日,毛主席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1959年10月30日,毛主席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2年毛主席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
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让毛主席如此爱不释手?
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历代学者追捧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年)所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它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称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一书,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篇。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有关全书的写作情况,洪迈于庆元三年(1197)在《容斋四笔序》中写道:“始予作《容斋随笔》,首尾十八年,《二笔》十三年,《三笔》五年,而《四笔》之成,不费一岁。身益老而著书益速,盖有其说。”
这部书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
事实上,《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翰评价,“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清代学者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容斋随笔》高度赞赏,认为该书“辩证考据,颇为精确”,指出“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曾经负责点校过《资治通鉴》《宋史》的著名宋史研究专家聂崇岐教授,也指出“《随笔》为治宋史及考据学者必读之书”。
纵横韬略处世为人 洞彻天下之理
其实,按照今天的话说,《容斋随笔》就是一本标准的学霸笔记。从学问而言,洪迈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他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洪遵不仅官居右宰相,分封侯爵,又有极深的学问,且重视对后辈的教育,以至于洪家父子两代人竟出现四位进士,成为一时美谈。
在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洪迈也极为好学,不仅天资极好,又十分勤奋,一生涉猎书籍极多,他的学问受到世人公认。而且,洪迈又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斋学者,跟父亲相似,他既是学者,又是官员。洪迈既当过京官,也当过地方官,有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
例如在担任绍兴府尹的时候,就为民除害,对当时地方官员借朝廷政策勒索百姓的情况进行打压,并提出长效政策进行整改调整,全面减轻民众负担。
这件事并不那么容易做,北宋灭亡后,南宋都城迁往浙江杭州,绍兴临近都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这些地方官又往往跟京城里的官员互相连接。洪迈能够成功推行这项政策,为百姓争得利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而在日常读书时,洪迈习惯做笔记,将自己读书的见解记录下来。《容斋随笔》就是洪迈集四十年心血写出的内容。不过,洪迈所做的笔记,并非是那些寻章摘句的内容,而是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容斋随笔》中,洪迈就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唐朝的法度虽然比较宽松,但是白居易毕竟在京城皇帝身边担任过职务,再加上又是刚刚被贬到江州,所以不可能会跟妇人独处听她弹琵琶,白居易之所以这么写,更多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份见解,不仅要对白居易的诗词、经历有了解,更要对唐朝的制度文化有极深的见解。这是《容斋随笔》不同于其他读书笔记的地方。
寻常人做读书笔记,常常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读书不多,许多地方无法融会贯通,容易陷入一知半解的情况。另一个是对书中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辨别,更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常常是全盘接收,最后是书读得越多,脑袋里就像大杂烩,互相冲突,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但是,《容斋随笔》不同。从书的内容来看,这本书包含的范围极为广阔。民俗掌故、诗词歌赋、典章制度,还有历史的总结等。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交叉,洪迈却能从中融会贯通,寻找出新的思想火花。对于一些过去典籍上记载的内容,洪迈更没有直接照搬,而是做出了许多考证,找到其中谬误的地方,进行重新更定。
也只有像洪迈这样读过那么多书,又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者,还有足够生活阅历的人,才能让《容斋随笔》流传千年不衰,让每个时期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它的价值。
文白对照浅白易读 收藏和阅读兼备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普通读者读起来略有难度。团结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文白对照版《容斋随笔》对于爱好此书的读者来说,可谓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书校译,以同治年间洪氏晦木山房丛书本为底本,并参照其它本子,凡是有明显脱漏讹误的,直接改正,不作校记一一注明。
同时全书译文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为了通顺可读,在译出时作了某些必要的补充,力求将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通俗性融为一体。
在装帧设计上,本书力求雅致、简洁,内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适,称得上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阅读的优良版本。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毛主席看书读史知真谛,普通人却难达此境界。就让这部文白对照版《容斋随笔》帮助每位读者参透历史,借前人智慧,谋今日该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