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寒山原文(杳杳寒山道寒山解析)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鸣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雨,纷纷雪积深。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亦称寒山子。长期居住在天台山的寒岩,有诗三百余首,语言通俗,风格天然,内容多描述山水景物、事态人情,也有的诗用形象手法演说佛理。这首“寒山道”最能体现他诗的风格特点。诗的内容,主要写天台山寒岩一带的自然风貌,通篇以“寒”字贯穿,浸透了寒意。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一涧滨。”首联两句,开门见山地点出诗歌所描写的大环境“寒山”“冷涧”。本来“寒”“冷”二字已为山、润涂抹了一层底色,而前面又分别以“杳杳”和“落落”两个形容词,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杳查”(读若yao),无影无声之谓也,二字重迭,形容山路的幽深邈远。“落落”,冷落寂寥之谓也,形容山润的阴森寒冷。

《杳杳寒山道》寒山原文(杳杳寒山道寒山解析)

“啾啾常鸣鸟,寂寂更无人。”颔联两句,写山中幽静,用轻微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以突出一个“静”字,描写山林的静谧幽深,人迹罕至。前一句,作者通过鸟的鸣声,以有声来衬托无声,后一句再点明这里寂静原因是因为“无人”过往。这就使首联所渲染的冷落气氛,更增添了神密的色彩。

《杳杳寒山道》寒山原文(杳杳寒山道寒山解析)

“淅淅风吹雨,纷纷雪积深。”颈联两句,转换角度,再从山中气候的变幻写起,通过淅浙沥沥风吹细雨的声音和纷纷扬扬雪花飘舞的动人景象来点化环境的阴晦冷峻,变化无常,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说明山中的雨、雪天气要比常态下的深涧野岭更加炫丽多姿,更加清冷逼人。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尾联两句,收笼全篇,归结身居寒山冷涧的心情和感受。由于山高林密,常年见不到日光;由于远离人世,不分春夏秋冬。这就活托出一位隐居山林的世外高僧那种超然物外,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不问红尘的冷漠心情。

《杳杳寒山道》寒山原文(杳杳寒山道寒山解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当是意境的描绘。所谓意境,实际上是指外境与内情的融合。这里用得着王国维的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八句话无处不在写景,也可以说无处不在抒情。诗人根据自己长期居住在深山冷润的观察,描绘出一个空凌冷落的世界。这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别人是难以取代的,这就是这首诗真正的美学价值。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使用重迭字。这首诗四十个字里竟用了八组十六个重送字,并且都安排在句首。重迭字的使用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很有传统的,它的好处并不单单是格式上的整齐对称,也不单单是音韵上的复沓和谐,主要还是这种修辞手法更富于表现力,使得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蕴藉丰富,能达到一般直述方式的形容辞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八组迭字,变化多姿,各具情状,可以说是“复而不厌,赜(ze)而不乱”(顾炎武《日知录》语),无论是写情写境都能高人一筹,入木三分。

(杨梦麟)

▲▲▲寒山简介:

《杳杳寒山道》寒山原文(杳杳寒山道寒山解析)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

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579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