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古代诗歌概述

 

熟悉“九大”题材

 

1.题(咏)画抒怀诗、 2.干谒言志诗、 3.咏物言志诗、

4.咏史怀古诗、 5.羁旅思乡诗、 6.边塞征战诗、

7.送别怀人诗、 8.山水田园诗、 9.即事(景)抒怀诗

 

一、题画抒怀诗(题画写意诗)规律总结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
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

常见情感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 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

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 ④借画表心志、寄感慨。

写作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③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三、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有三种:

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

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

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见技巧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吴钩、《后庭花》。

常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见技巧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见技巧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见技巧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七、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巧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八、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见技巧(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九、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见技巧(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一、从“四角度”入手,明确诗歌通大意

明标题、看作者、析注释、读正文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的意境及表达技巧。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再如,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读 正 文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诗歌形式体例特点作用形式特点
古体诗句式灵活,中间换韵以自然段为层
律诗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绝句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

(上片)

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

(下片)

承接上阕(上片),表达主旨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

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中意象柴扉、落晖、鹤巢、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采菱人。
诗中情感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感。

 

(三)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填写表格。

人物典 故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英雄,风流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草草、仓皇北顾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可堪回首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凭谁问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但仍想为国效力,而不得,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

“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

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

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

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

“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悔

表达效果: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隐性词语:忽

表达效果: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抓“诗家语”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展示
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倒装结构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应用体验]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参考答案:

(1)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①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②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③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分类教材典例阐释
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参考答案: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

“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3.互文见义

概念理解方法教材典例
“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应用体验]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通过对以上“四角度”的学习,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再进行巧读,这是因为选择题的四个选项:

(1)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03 古代诗歌的情感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一)了解古诗情感常见类型

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壮志难酬的悲叹 ⑤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念亲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离愁别绪——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诚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 情感术语

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测一测 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伤时)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愁别绪)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建功报国)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思乡怀人)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杂感)

 

二、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关注题目

⑵关注注释

⑶关注作者

⑷关注“诗歌类别”

⑸紧扣“景语”,关注“情语”

⑹关注情感对象,全面把握情感

 

三、把握高考常考题型

题型一 词句情感题

(一)把握关键

1. 把握关键词

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

2. 把握关键句

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步骤一: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

通读诗歌,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致的情感意图。

步骤二: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

答题要素:诗句的生动翻译‚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无技巧者可不答)诗句表达的情感。

 

题型二 整体情感题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一)整体情感题概括的4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1.(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问: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①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②生不逢时的苦闷。③飘零他乡的哀痛。④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概括分析整体情感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1、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2、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人、事、景(意象)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涵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涵的感情,写景(意象)的重在分析景(意象)所蕴涵的感情。

 

03 诗歌的人物、事物形象

一、题型解析

人物形象题主要考察两类形象:

①诗作中表现的人物形象;②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诗作中人物形象

“早生华发”——诗人形象

 

二、答题思路

①“品”

标题、注释、人物描写、环境、事件(经历)、身份、典故、诗中评价、他人行为态度等

《寻隐者不遇》——标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语言、动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环境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他人行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经历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身份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评价

②“记”

归纳古典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积累相关短语。

 

三、真题直击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题分析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与他人对比)——不同流俗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心理描写)——不计私利,精诚奋斗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典故)——淡泊名利

 

四、答题规范

1、概括形象特点。(书面表达,四字短语为主)

2、联系文本,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是如何展现的)

3、分析效果(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等)

参考答案:

①不同流俗,诗中以“人皆讥”与“我独赏”的态度对比,表现了诗人不附和俗见的傲然;

②精诚奋斗,不计较没有时间休息,只想穷尽一生完成自己的目标,诗人借写精卫表现了自己不懈奋斗的追求;

③淡泊名利,结尾用“刺客传”中的人物千古留名与精卫“不著名”对比,表现了作者无意扬名的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6695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