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原文及译文(《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章解析)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②曰:“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④!曾⑤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原文通释]

季氏到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补救吗?”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注释]

①旅于泰山:到泰山祭祀。旅,天子诸侯祭祀山川的活动。于,到,在。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按周礼,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只有资格祭祀在其封地境内的名山大川。季康子不过是鲁国的大夫,却去祭祀泰山,这是越礼行为。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仲弓族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冉有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③女弗能救与:你不能补救吗。女,音rǔ,同“汝”。弗,不。救,补救,劝阻,设法匡正。

④呜呼:感慨的叹词,语气较强烈,一般放在议论的开始。

⑤曾:音céng,副词,莫非,难道,竟然,居然。

[解读与点评]

简要介绍一下冉有: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在遭遇齐国进犯时,冉求替季氏任左师统帅,带兵作战,取得胜利。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后来冉求帮季康子伐颛臾,并帮助季氏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参见《季氏》第1章)。冉求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本章记录的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孔子晚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这句话有些费解。“泰山之神”不如林放什么?如果与本篇第4章联系看,好像是说“不如林放知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么”,也就是说,这个季氏在祭祀泰山,就是把泰山之神看得不懂礼了。只好这么解释了。

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这里孔子不但对季康子不满意,对冉有也不满意了。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泰山当时在鲁国境内,这是季氏到泰山祭祀的客观原因之一。

季氏旅于泰山原文及译文(《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章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676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