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讲解

教学设计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责任”主题下杜甫的一首古诗。杜甫的诗深刻反映唐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变化,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风格深沉、悲壮,而今天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多年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活动留影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往左滑动查看更多精彩瞬间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人,解诗题。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齐背几首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万里船。《绝句》迟日……沙暖睡鸳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2.知道这几首的诗人是谁吗?(杜甫)(板书: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3、揭题。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例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题,齐读课题。4、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说的意思,.“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唐王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二、初读感知,觅诗心。1、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3、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6、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7、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涵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三、细读品味,悟诗意。1.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地图展示 2.蓟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不得不提背后的历史事件,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插入背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占领了河北河南,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洛阳沦陷了、长安沦陷了,皇帝唐玄宗见抵抗不了,只好出逃,皇帝和大臣都在逃,百姓也跟着逃,都城长安人口流失严重,几乎成为空城,杜甫就在其中,他亲眼见证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他心中无比痛苦,最后他逃到了剑外,就是现在的成都,和他的家乡相隔4000多里,大家想想他此时心情是怎样的?在剑外一待就是八年,来看看他在八年中写的诗。(出示《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杜甫《春望》请生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师:叛军攻破国都长安,大肆劫掠,纵火焚城,繁华兴盛的都城一时成为一片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板书: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啊,回望历史,痛苦的何止杜甫一人,还有谁在流泪?(失去了亲人的孩子、士兵、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指导朗读:这泪,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3)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又一次落泪了。“初闻涕泪满衣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板书“喜,悲喜交加”)指名读,评点,再读。(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副板书:动作)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2、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地品味一下体会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1)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妻子激动地说:“终于盼来了战争结束的这一天!”孩子在地上欢快地蹦跳,拍着手大声喊着:“可以回家了!可以回家了!”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边抹眼泪,边说:“总算盼到了朝廷收复叛军的这一天,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一家人抱头痛哭后,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回家了。”(副板书:神态 动作)(2)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怎能不喜?读——从此以后,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能不喜?读——从此以后,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读——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指名读,评议读“哼歌——唱歌——放歌,饮酒——纵酒”,读出“放歌纵酒”的感觉。(点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春风)做伴,有(妻子)做伴,还有(乡音)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课件)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5)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4)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难怪杜甫如此急切地想踏上归乡之路。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2)洛阳美吗?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阳春三月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牡丹盛开的美景、亲人团聚、老友相逢等)4、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师: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五、诵读诗歌,懂诗人。1、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里,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爱国 爱人民)2.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读一读下面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作,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浏览两首,看第三首)2、杜甫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时或衣食不得饱暖,后半生更是凄苦无依,甚至经历了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自怨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在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示若得偿此愿,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出示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让我们记住这位苦难的诗人,人民的诗人!承袭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学习一首诗,了解一位诗人,感受一种情怀,课终结而意无穷。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语言特点,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对诗歌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抓住诗眼“喜”,在诗人的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喜不自胜——归心似箭,逐渐感受诗人忽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体会伟大的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心情如诗,课堂如诗。走近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沉浸课堂,在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时,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小在心中种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当编者把文章选入课文时,除了文本本身所传达的内容外,还有编者的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这首诗中有诗人“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的动作,也有“喜欲狂”的神态,感受诗人内心的“喜” 。通过多种对话,让课堂语文味十足,让学生灵性飞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进杜甫。

(出示课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诗题。

理解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诗题、创作背景。

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杜甫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说说以前都是如何学习古诗的)

 

2、检查读诗,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词,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教师适时点拨。

 

4、师生互动理解字词,掌握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á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回头看。

妻子(z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的春光。

 

5、借助地图(出课件),熟悉地名。

 

6、学生再读诗句,你读懂了哪句话?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总结:杜甫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7、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你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杜甫的心情?古代诗词每首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歌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会找出诗中的哪一个字来呢?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喜情。

 

(1)感悟“喜”字。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一说理由,读出味道来。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52岁,已经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想象“还乡”。让学生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从“即”“穿”“便下”“向”的字词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教师引读:

a、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1)感悟“泪”字。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认无疑吗?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字呢?

a、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行》

b、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一直在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a、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b、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c、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3)回顾狂喜: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擦去板书“泪”“愁”)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战火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这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杜甫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_____,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诵诗歌。

 

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这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这就是苦难的诗人——杜甫。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首快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后点评:

今天有幸聆听赵远利老师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精彩的演绎。纵观赵老师这节课,我们能感受到赵老师很多“幕后”的思考与动作。“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情感积淀,深度的文本解读”是上好这节课的“密码”。

 

这节课大体是沿着“读通—读懂—悟情”几大板块进行的,也是大家惯用的诗词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赵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预设和关注两个特殊的词语,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琢磨“衣裳、妻子”正确读音,补充了“古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cháng)”的说明,既读准了音,也理解了古今不同的“意”。不怕大家笑话,“衣裳”我也是读“yī shang”,我想绝大多数的老师也一直都是这么教的。而赵老师很“较真”,“扒”出了“裳”在本文中的读音。赵老师“治学严谨”,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此乃亮点之一。

 

在“读懂”这个环节,赵老师首先让孩子们看课文里注释,互相交流、释疑,初步读懂“自己能读懂”的地方,然后以学定教,对症下药,引导孩子们读懂“自己读不懂的地方”。针对本诗中出现的地名比较多,赵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预设到学生可能会“犯迷糊”,以展示地图的方式直观地突破难点。此乃亮点之二。

 

“诗人在哪里?”“心飞向哪里?”。把阅读引向纵深,“满衣裳的原因是什么?”“妻子愁何在的原因是什么?”“须纵酒”的原因是什么?一连串的追问,使孩子们懂得皆因“收蓟北”。再读文本,看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心情?(喜),用“喜”组词,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在赵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喜极而泣,喜出望外,喜形于色,欢天喜地,喜上眉梢”等词语。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种心情反复读出“喜”的味道,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为什么要写‘泪’和‘愁’呢?”。随即出示一组杜甫描写“泪”和“愁”的相关诗句让学生阅读,体会这些诗句中的“泪”和“愁”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杜甫“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须纵酒”这种感情的渗透,为体会杜甫爱国情怀奠定基础,以达到水到渠成之目的。这种教学设计有“他山之石可攻玉”之功效。此乃亮点之三也。

 

总之,赵老师“台前”“幕后”的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深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魂”。就像有的专家说过“老师要善于与文本谈恋爱,与作者谈恋爱”。我想没有“幕后”辛勤的付出,怎可能有“台前”如此的精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要博览约取,厚积薄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在赵老师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691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