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300多个县,当然有大县,也有小县,每个县的人员设置根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安排,干部也分入流和不入流,九品以上的称流官,九品都没混到的叫不入流。
行政方面,一般情况县里七品和从七品相当于今天的正副处,八品和从八品那就是现在的正副科,九品和从九品可以理解为是股长和副股长。领导班子一正一副,正印官就是一把手叫知县(一般是七品),佐贰官是一到两个副职,一个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叫县丞(正八品),一个相当于分管副县长叫主簿(正九品)。县丞和主簿不是所有县都设置,一般二选一或者一个都没有,而且品级差别大,虽说是副手,但官职不高。碰到有的小县,县丞和主簿都没有,只能让典史顶一下,不过好歹给配个秘书(攒典)。他们干着副知县的活,却不享受副知县的待遇。
说到这里,我们常在清古装剧中看到,知县旁边会有个叫师爷的人物出现,师爷是县太爷私人智囊团,并不是衙门里的人,但是他的作用很大,有的时候还会替县老爷“传话”,地位比较高,所以我们把这正(副)“知县”和师爷统称为县级的权力高层。
说完县里“高层”领导,下面说下这县里职能部门的头头,根据日常办公机构分别设置,理解为属官或者县直的中层干部,部门负责人。
典史,管司法管监狱,相当于司法局局长。有的小县里,他没有县丞主簿的典史可以高配,它相当于副县长兼政法委书记。
巡检(1-3人),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大致那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巡检主官正九品(从九品)。
县仓大使,管钱粮的理解为财政局长兼粮食局局长。
驿丞,交通邮政,官方文件收发都是他的事儿,放在现在那就是交通局长、电信局长、县办公室主任一肩挑,是个苦差事,很多时候干不长,频繁换人。
闸官,蓄水、泄洪都归他管,相当于县里的水利局局长。
税课大使,相当于现在的工商局、税务局,这是个肥差。
河泊所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长、湖长,管捕鱼,管捞沙,管航运。
医学训科,相当于卫生局长。
阴阳学训术,观星象,看风水,前者气象局,后者现在不会搞这些了。
僧会司僧会,管和尚,道会司道会管道士,相当于现今的民族宗教事务局。
除了以上各职能部门和领导外,清代的教育干部比较牛,他不归县里管,直接听省里的学政,也就是听省教委督学的。设教谕一人(正八品),相当于教育局局长,训导(从八品),相当于教育局副局长兼县一中的校长。
好,以上县里的中高层讲完,就剩下基层人员了,基层分两类,一类是公职,另一类是知县的家臣。公职人员分六房和三班,外加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仓库的库丁等工作人员,县老爷家臣则是长随跟班一类人等,这里不展开讲了。由此可见,等级分工明确。
当然县里的干部不能只在衙门办公,也会走访下乡,这里又延伸到需要当地乡绅的配合,作为本地“特权”阶级的存在和基层治理环节的末端大脑,这些干部既要把县老爷伺候好,也要把乡绅维系好,哪个年头干部也不好当不是。
除了文官,还有武官,鉴于设武官的不是常见,战略位置不一样,驻兵多寡也不一样,这里同样不展开来讲了,后期有时间在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