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人类的益友,它既可供人们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书者竹纸,戴者竹冠,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竹乡,栽竹的历史悠久。我国有竹约300余种。常见的如毛竹、刚竹、淡竹、慈竹、箬竹、紫竹等;珍贵的有斑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竹;小巧玲珑的有文竹等。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酷爱竹,潜心画竹40余年,有诗为证: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消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古今人们爱竹、赞美竹,是因为它刚直挺秀、虚心坚节、临霜雪而不凋,具有一种为人类献身的精神,故人们将竹与梅、兰、菊为伍,冠称为“四君子”。
在窗前庭院种一些竹,既能美化环境,又可改善空气;山野竹林,既是天然防风屏障和鲜笋园地,又是建筑材料和竹制品天然源泉。竹笋能吃,竹子可用,竹制工艺品更是美不胜收;而作为药用,竹亦可谓全身是宝。
竹笋
竹笋是滋味鲜美而营养丰富的蔬菜,内含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A、B1 、B2、C)和矿物质(钙、磷、铁)及纤维素等成分。可鲜品烹食或晒制成笋干入肴,亦可制作成罐头食品,有“素食第一品”之誉。
竹笋入药性凉,味甘,具有清热疗疾、升清降浊、利膈爽胃等功效,对肺热咳嗽、胃热嘈杂和消渴便秘等症有治疗作用。另外,用鲜笋煮粥食,可治疗久泻脱肛;以笋尖煎汤,麻疹患儿喝了有助于透疹和缩短病程。
竹叶
竹叶味甘、淡,性寒,可以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常用于热病烦渴、尿赤短涩或淋痛,以及口舌生疮等症;外感发热亦可用竹叶,如清代医家吴鞠通的名方“银翘散”中便有之。现代药理证实,竹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嫩竹叶卷而未张时采下者称“竹叶卷心”,与竹叶的性味、功用相同而清心火力较强,多用于温热病心热烦闷、神昏等症,如《温病条辨》中“清宫汤”即重用本品至30克。而且用竹叶卷心泡茶频饮,能治疗复发性口疮和慢性前列腺炎诸症。
竹茹
竹茹是指将竹竿削去青皮后再用力刮下的竹絮屑。本品味甘,性微寒,功专清胃、止呕、除烦,是治胃热烦渴、呕哕呃逆及宁神开郁之佳品,并有清热化痰之效,治肺热咳嗽、咯痰黏稠之症。实验证明,竹茹粉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抗抑作用。
竹沥
竹沥又称“竹油”,为竹竿倾斜架起烧烤后,其较低的一端流出的淡黄色汁液。它性寒,味甘,有清热化痰通络之功,系强力豁痰药,对热痰咳喘、中风痰盛者,用之多获佳效;并有清心除烦的作用。
此外,竹子受损伤后其内部渗积竹汁的凝块,药名叫“竹黄”;竹上开花后所结之种实称“竹米”,亦均可入药。竹黄有清热涤痰、镇惊通络之功,而竹米则有益气下积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