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装有什么特点和风格(清代服饰的主要特征)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代表服饰,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不同时期的服装组合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欄干,脚穿红色弓鞋。也有的穿红衣,袖边镶白缎阔欄干,脚穿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穿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还有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等等。

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为低领蓝衣紫裙,裙子外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欄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欄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团花绿衣和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底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裙裤都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

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多,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的将流苏缝于带端。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妇女的上衣其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是前代遗留,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妇女日常衣着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对奴仆、唱戏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检查,违者治罪。道光之后服装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礼服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员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

清代皇后朝服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服装的领口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皇太后和皇后穿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穿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清代男装

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有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是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是休闲衣服,不登大雅之堂。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而短。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又名“德胜褂”。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

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1)皇帝出巡时的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服用。(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是宽肥的。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

清代服装有什么特点和风格(清代服饰的主要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43046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