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民俗文化中的牛)

牛头触红梅

我们送走2020年庚子鼠年,迎来2021年辛丑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二,与十二地支中的“丑”相配。远古农耕时代,人们根据从事农业生产的周期,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形成了一个比日、月更长的时间单位的概念,这就是“年”。用日、月、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历法。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而春节所指就是农历新年。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大年”,现称“春节”。“元旦”一词,拆开来讲,“元”本意是“人头”“首”,后引伸为“始”、“第一”之意;而“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南朝文史学家肖子云《介雅》文中说,“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那时早已将元旦为一日之始引伸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春联,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旧时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后,人们开始杀鸡、宰羊,置办年货。妇女们开始发面蒸馒头、炸丸子、做年糕、剪窗花、裁新衣。男人们挥毫泼墨写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喜气洋洋、欢欢喜喜迎新年。

“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会赶在年三十前回家过年,家里的长辈亲手为儿女、晚辈,做一顿丰盛年夜饭。这是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在祥和温馨的气氛中祈盼来年,五谷丰登、福寿绵长。

每逢新年来临,人们都知道该轮到哪个属相当值。生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个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两两相配便是十二生肖。

牛马年 好种田

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是“六畜之首”。在古代,一些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牛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到了商代,牛用于祭祀、占卜,这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用于耕田。耕牛的出现,让牛的潜力得到发挥。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时,人们就牵着牛开始农耕。古代文人赞牛咏牛的诗篇也很多。“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等都表达了牛辛勤劳作,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牛的赞美。

牛年说“牛”(民俗文化中的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与牛结下友情,相依为命。“在农民的眼里,一旦牛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一定能生产出比金子还宝贵的粮食”。24年前,我为《新闻联播》编采“牛年说牛”新闻时,曾写下这样的解说词。牛不仅是农民的好帮手,更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可见牛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

一般春节前后恰逢农历第一个节气“立春”,便会鞭打春牛进行祈福。鞭春牛,也称鞭土牛,唱春歌,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民俗得到流传,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耕牛耕地时,一般是一头耕牛或者两头耕牛来拉犁耕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抬杠”。鞭春牛是立春的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到了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用竹为骨架,外面糊上纸。

鞭春牛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说中的春牛,身高四尺,长八尺,象征四时八节。在古代,立春日举行迎春活动中,春牛是不可缺少的。春牛或纸扎或泥塑,人们抬着春牛举行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主要是民间艺术的表演,有秧歌、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等,俗称“演春”。这种迎春活动的高潮就是“鞭春牛”,由带队的人执鞭子抽打春牛,口中不时颂着祝福和祈祷之词。一些地方,在鞭打春牛过程中,还有专门的打春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鞭打春牛的民俗,是劝农耕、祈求丰年的礼俗。鞭打春牛之后,必须把春牛打破,人们抢春牛泥土,或者抢春牛肚子里盛的粮食,认为抢的泥土和粮食撒到自己家的田里会是丰年。如果撒在牲口棚里,牲畜就会繁衍。在乡村,立春前后,人们还要张贴春牛图,一般绘上一头牛,一芒童(代表芒种神),芒童手执柳条为鞭,在牛的侧面,或在牛背上,预示春耕就要开始,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年。

牛年说“牛”(民俗文化中的牛)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

诗圣杜甫《牵牛织女》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古往今来,牵牛织女的故事传说广为流传。在民间表现牛的年画、剪纸、绘画等作品层出不穷,历代耕织图更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男耕女织的历史景象。在这些以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最负盛名。画中将五头牛并列排立,除一丛荆棘外,没有任何背景,五头牛的颜色不同,姿态也不一样,各有神韵。《五牛图》对牛的形体、牛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是画牛的杰出代表,达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人们对牛的情感,也融入了戏曲艺术中。京剧有一出传统剧目《小放牛》,又名《杏花村》,身段舞蹈繁复。该剧表现了一个牧童正在放牛,邻村的小姑娘路过二人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之意而别。京剧演员荀慧生、于连泉等擅演。1955年,京剧《小放牛》曾在波兰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奖。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云南花灯等都曾演出。牛文化深深植根于历史长河中,留给人们无尽的艺术想象和美的享受。

步入牛年,牛的吃苦耐劳、勤勉踏实、无私奉献,让我们多了一份敬畏。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传统,去感受民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迎春恰逢丑牛,带给人们的是风调雨顺、充满丰收的一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4577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