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通过富于魅力的想象力,利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把自己内心热情奔放的随感随想写成可唱可颂的作品。写这类作品的诗人往往能做到神游天外,魂归理想,尽管他们仍然生活在这个平凡的、充满爱恨情仇的人世间。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往往能体现出一代伟人所提出的创作观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国历史上有三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李白,李贺。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载体为楚辞,比如《离骚》、《天问》、《九歌》。屈原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与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主角接触互动,表达自己与现实相互矛盾的的内心世界。
李贺的诸多诗作也是以神话、仙家为题材,以古风、近体诗为裁体,来抒发他那抑郁、傲岸的感伤心灵。他的诗作虽然意境怪诞,呈现出一片光怪陆离的氛围,但佳句如《金铜仙人辞汉歌》里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雁门太守行》里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娄鳞开”,《致酒行》里的“雄鸡一声天下白”,都是震古烁今的名句。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李白。李白由于集合了道家、儒家、纵横家、游侠儿等诸家思想于一身,从而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飘逸、豪迈、奔放激越的性情。李白的作品在各种诗歌体裁上都能表现出一股清新、俊逸的特点,比如他古乐府诗、歌行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盛唐特有的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相碰撞,形成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座高峰。人们已经习惯把李白自然清新、气韵非凡、酣畅淋漓、雄奇奔放的诗作称为“太白体”。下面白马君就和诸位诗友一块欣赏一首有名的太白体《把酒问月》。
贰
《把酒问月》
李白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以酒入诗的著名作品,比较早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开头就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孟德借饮酒唱歌以抒发忧愁。后来东晋的陶渊明专门写了一系列的饮酒诗,算是开创了百代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歌先河。
李白正是继承了这一题材,并且把这一题材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得出神入化。李白之所以被后人呼为“诗仙”,与酒是有很大关系的,不信请看杜工部为李白作的肖像速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来唤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月挂中天,始出东海,抬头望之,往往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奇想妙思更是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想家的时候就有了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感到知音难遇的时候就在月下登楼书怀:“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寂寞难耐时,闷骚伴着酒兴,诗意也来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然而李白这首《把酒问月》却没有《月下独酌》那般既体现以月为伴的落寞之心,又抒发饮酒的畅快自得的趣理。《把酒问月》所体现出来的是饮酒月下时对天问月的奇思妙想,在抒发诗人浪漫情怀的同时,掺入对人生苦短,月光恒远,以明月见证人生,万世共婵娟的通透哲思 。
叁
这首《把酒问月》有一句简短的序言“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序句意思在说一位叫贾淳的老朋友叫我问问它。诗人这样写一是受托于人问月,表明所问的话具备人们见到明月都有共同的疑问在心里,只不过托李白仙口与月对话;二是引起读者的好奇猜想:谪仙人会向月亮问些什么呢?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本爱酒,但对这似乎劈头而来的一问也要停下杯来仰面沉吟,思索。这是个令人兴趣盈然的问题。谁知道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是怎样生出来的呢?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千古悠悠,月明万世。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很茫然。战国时候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对月亮充满好奇:“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在前两句里屈原视月亮为生命体,问它有什么大德能永生一般周而复始地圆缺自如。李白则继承了屈原这一则天问,同样以月为友,问明月来于何年何日。
李太白写诗开头的方法,在严羽《沧浪诗话》里被称为“开门见山”。这首《把酒问月》也不例外。开头两句写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拈杯独酌,向月发问。此时此境,诗人沉浸在一种似痴实醉的浪漫思潮里:“青天有月来几时?”这是诗仙的天问,类似的天问诗句还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朴素的问语夹在诗中,理与趣相得益彰,引发人们对天上明月发起丰富的联想。
肆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月出东海,不濡凡尘,如仙飞升,高入云空。古人是无法接近的。这显示出明月孤高出尘的一面,令人望而兴叹,亲近不得。“人攀明月不可得”写的是月与人的疏远,而“月行却与人相随”则写出了皎月又似亲近于人的一面。
读到此处,我们是否想到“月亮走,我也走,我跟阿哥到村口”的歌呢?它看起来似乎很遥远,却又在咫尺之间,与人同行。于是明月远离人间却又默默关注着人间的形象便令人感到一种神秘而亲切的感觉。这两句实际上写出了人与月之间的一种距离美,诗意盈盈。
李白在诗里似乎喜欢把月亮比喻成镜子,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把酒问月》里则写道: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画面感极强。皎月如镜飞动,照着丹红的宫殿楼台;而青云掩不住清亮的月光,它散失殆尽时,月光愈发的皎洁如银。
以楼台之“丹”、云烟之“绿”衬托明月的“皎”、“清”,色彩感谐调。碧云消尽,月临宫阙,那光愈亮愈让人有一种空旷感。在这空旷感里又引发诗人再对月发问。
伍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随意一读,诗意便在海上明月、云间晓月,以及白兔捣药和嫦娥栖月的神话传说里无限弥漫,在随着诗人的妙笔漫转间无限遐思。诗人这连发两问,以时间夜晚和早晨为纬度,又以海上和云间为经度,相互穿插,得问:到了早上月亮去了哪里呢?这是古人答不出的,更显得月亮的神秘莫测。
接着又从神话传说来传达出月亮的孤高。月中的白兔年年岁岁辛苦单调地捣着药,伴着嫦娥仙子,而嫦娥仙子在岁岁年年里又与谁栖居为伴呢?这个其实古人都知道嫦娥在广寒宫是无依为伴的。但诗人这么一问,似乎也让人回答不出。何必再答呢,这已经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诗人通过“与谁邻”,自然地又牵出月下人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四句似乎是随手无意而写,细品则饱含哲理,以明月的古今相同来对比今古不同的人们,昭示人生短暂如露。一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心怀悲凉。在经历半生的努力与挣扎后,诗人在月下发出的低吟浅唱: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不求飞步蟾宫,不求嫦娥为临,不求与月同行,只愿举杯高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时刻变成一种永恒。有评论家认为这尾句体现出李白及时行乐的思想,白马君不认同。白马君以为这恰恰是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一种浪漫主义幻想,并没体现他消极的享乐思想。
纵观李白此诗,辞采圆活,诗工淡雅,仙气纵横,被人誉为“笔端有舌”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关于李白这首《把酒问月》,诸位诗友感觉如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