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 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
一、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灭和不生不灭,涅槃寂灭和刹那虚空等等的说法,无非都是使你内证自觉,进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境地。
二、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这是说:凡是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识。反之,不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智。依着无所得的智境界,来观察一切万法,彻底通达它的一无所有便是解脱境界。
三、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
诸法自性无实性,言说难以说得清,至深至奥空空义,凡愚之人不能明。一切诸法性自性,言说妄想影随形。
四、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佛所说的法,也无非都是直指本来无事的法门,犹如以手指月,只希望人们因指见月而已。无奈一般愚夫,便误认指头为月亮,只知执着名相,却不能见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实际。
五、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馅和光影相似;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
六、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随内外因缘变化的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一切现象都离性非性,所以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你们应当远离言说妄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