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40字的一首诗,描绘的战争场面宏大,如身临其境,堪称经典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耀眼明珠,无数精品诗篇,千百年来,被人们竞相传诵,谈论起来也是津津乐道。在那个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诗坛,一位大家,我们不得不谈,他就是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汉族,陕西人,他自小就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在一次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那年他才11岁。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还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他任刑溪(今衢县云溪)县令时,每年农历六月初一,都会到附近的行政村及自然村巡视,据传他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会被百鸟吃掉,粮食年年大丰收,六畜兴旺,深受百姓的爱戴。
杨炯的诗歌作品多以边塞征战诗着名。其中经典之作,如《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这些作品都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气壮山河,都表明了诗人投笔从戎,参军战斗,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今日与大家分享的是杨炯在《唐诗名篇鉴赏》中唯一录入的一篇经典之作《从军行》,这首诗写出了热血青年弃笔从戎、铮铮铁骨为国战斗的激情和爱国精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公元681年,唐开耀元年,春季,正月,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分兵袭扰固原、庆阳一带,使百姓苦不堪言,唐朝随即任命裴行俭为右武卫将军,帅兵讨伐。此时的杨炯弃笔从戎,亦然随军出征,在敌人腹地展开艰苦阻击,并把所见所闻通过这首《从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写边疆烽火起的消息已传到长安。诗中一个“照”字足见敌情紧急,形势严峻。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即便是书生也是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于是弃笔从戎,随军出征。
颔联写跟随主帅辞别京城,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前线,并将来犯之敌层层包围。一个“绕”字,形象地展现了唐朝精锐铁骑勇猛异常,把敌军团团包围和志在必得的决心。
颈联紧接颔联,寥寥10个字,把边塞的气候,战争的场面描绘的清清楚楚,既有视觉也有听觉。一个“杂”字,有声有色的描写出了战场的激烈与悲壮,更体现了将士用心,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精神。
尾联直抒胸臆,通过对书生的心理刻画,“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不愿做个雕句寻章的白面书生”,使得全诗洋溢着昂扬的战斗基调,也暗示了这张战争的结果。
此诗辞彩绚丽,斗志昂扬,因齐梁的诗风久久萎靡,直接影响了初唐的诗坛,像杨炯这种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诗风少之又少,可见此诗是开盛唐诗风之先声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