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但是,唐朝也是从开元后期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难以再续辉煌。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而自张九龄后,奸佞小人把持朝政,权臣弄权,皇上贪图安逸,唐帝国大厦再无顶梁之人。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是盛唐最后的脊梁。
开元时期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张九龄为官,不改谏官本色,对于用人上的弊病,敢于坚持己见。他弹劾李林甫,进谏阻止牛仙客任尚书不惜与玄宗据理力争。李林甫口蜜腹剑,弄权把持朝政数十年,擅权误国。牛仙客因为畏惧李林甫,政治上不作为,为李林甫马首是瞻,误国不浅。张九龄公私分明,在其《赠泾州刺史牛公碑》,记录牛仙客的父亲,评价很高:“富善莫大于有后,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国,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这正是写牛仙客在凉州时的事迹。而张九龄阻止他任尚书,间隔不过一年。张九龄凡事以国为重,并非计较个人恩怨。
张九龄是盛唐最后的脊梁,自张九龄后,李林甫,杨国忠,一个不如一个,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