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豪迈奔放,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这个自不必说。不仅如此,苏轼还写了大量历史人物品评文章,同样非常出色。这些文章往往立意高远,角度独特,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本文中所谈到的《晁错论》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又反复读了几遍《晁错论》,深感文章已近千年,但其中的高远立意和深刻思考,仍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苏东坡
《晁错论》
读过苏轼之《晁错论》的读者朋友们,应该比较清楚,这篇论文的立意很明确——晁错之死,人多叹息,大家都为他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痛心(天下悲错以之忠而受祸),这是当时乃至后世的主流观点。但苏轼却翻空出奇,从另外的视角认为:晁错之死,他自己应该也负有相当的责任(不知错有以之取也)。同时提出了只有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才会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伟大功业(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而不是那些只想一蹴而就,暴得大名的人所能担当(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的主张,同时他又认为,如果这些君子,要建立伟大功业,就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不要苟全自己的个人安危(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晁错之死
就是非功过而论,晁错的削藩策并没有什么问题,按照晁错自己的话说则是: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削藩,他们造反,不削藩,他们也会造反。现在削藩,他们立即就反,危害比较小。暂不削藩,他们反得迟一些,但是危害无穷。这简直就是高瞻远瞩之论,而且史家也公认削藩乃“治安之策”。可能此时有人会挑毛病,如果不削藩,是不是有不反的可能?历史主义地说,这几乎没有可能。即使现在不反,但不能代表永远不反。强可变弱,弱可变强,强者不甘于弱者之下,这是历史铁则。西周的周天子就是一个明证。
而且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有一个观点:“根据当日的观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讲,这个观点是十分中肯的。事实上,七国叛乱的主推者吴王刘濞,其分封的区域是相当富有的——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他用这些钱来笼络人才、招兵买马、收买人心,终究会成尾大不掉,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势。所以对于汉朝中央统治者而言,其策略自然是——反之亦削,不反亦削,就是拿你开刀,谁叫你占据了一块肥沃之地,威胁中央政权呢?
不过一心为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考虑,站在国家安定为先的大道立场上的晁错,最终还是被杀了,死得不明不白——被诓骗到刑场(绐载行市),而且死得很惨——腰斩于长安东市。
之所以说惨,就是腰斩之后,受刑者不一定立即就死,上半截还能动,非常痛苦。这里有一个雍正时期的故事,当时的河南学政俞鸿图,其小妾和仆人串通,收受贿赂,协助行贿考生在科场舞弊,事实上俞鸿图对此事并不知情。此事后来被人揭发,雍正十分震怒,下旨严查。最后是邹士恒(俞鸿图的亲家)受命接管俞鸿图的职务,并将俞鸿图处以腰斩,监斩的人也是邹士恒。邹士恒慑于天威,不敢把此刑罚告诉俞鸿图。刽子手执行腰斩,犯人要想快死,必须给钱。由于俞鸿图绑赴刑场时邹士恒才告诉他是执行腰斩,这时他已来不及准备。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俞鸿图上截在地上打滚,痛苦万状。他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邹士恒向雍正帝报告了这一惨状后,雍正帝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当然也有人说这个事情并无正史记载,不一定可靠。这里不作过多的考证,只想说明一点,腰斩是一个比较残酷的刑罚。
晁错被腰斩
苏轼认为晁错之所以被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仅毫无担当(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反而临危而逃(己欲求其名,安能逃其患),并且还出了一个非常馊的注意——提出让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明白,带兵打仗是十分危险的;留守京城,则是相对安全的。国难当头之时,任何忠臣,都应该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留给皇帝,更何况这七国叛乱还是你晁错惹出来的。当晁错向景帝提出这个方案时,我估计景帝心中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从情理上讲,景帝的处境十分尴尬,虽然勉为其难,但是也不好反对他的意见,恰在此时,袁盎等人建议景帝杀掉晁错,以平息七国的愤怒。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晁错必死无疑。
空谈口号,无切实谋划
如果我们再延伸思考一步,晁错在关键时刻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汉景帝分忧呢?
答案只能是——晁错太急功近利,压根就没考虑太多,一旦祸患来临,顿时方寸大乱,更谈不上从容去应对它(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从七国叛乱之后的实际表现来看,晁错对整个削藩没有通盘计划,也没有深思熟虑,至少对削藩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明显估计不足。虽然晁错极力鼓吹削藩,但是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没有做“可行性分析”,也没有给出靠谱的“可操作方案”,更没有做任何“风险评估”,所以遇到强力反弹时也没有“紧急预案”。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晁错实际上对削藩的严重后果是有预见的,但却没有制定任何可操作的对策。推行削藩策之前,既没有对各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充分的摸底和盘点,也没有建议汉朝中央政府进行有效的军事调整和部署,以防患于未然。
按照苏轼的观点,晁错太想尽快建立削藩伟业(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因此势必急功近利,空谈口号,不讲策略,草率行事。这就既没能做到事先“知其当然”,又不能做到事后“徐为之图”。
御史大夫晁错
当下思考
联系到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似乎似曾相识。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人自然不会屈服。但是我们对这场贸易战真的有足够的准备吗?对贸易战的严重后果真的有充分的应对方法吗?事实上网上的很多言论,是很令人担忧的。比如“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团结的中国坚不可摧”,“贸易战对中国的损害很小,对美国的损害巨大”,“美国人离开了中国无法生活”,还有“中国国内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关起来自己玩”,“封杀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华业务”,“不买美国的飞机,把苹果赶出中国”等等,甚至还有人把贸易战寄托在特朗普下一次大选无法连任上。
我很理解很多人的心情,也很赞赏他们的爱国情怀,但是我们不能空谈口号,也不能误判形势,更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我们要容得下理性声音,不要动不动就扣上美分日奸的帽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仍要正视中美之间的差距,特别是高科技领域。我们要虚心向人家学习,韬光养晦,踏实发展自己的核心科技实力。
国家新闻发言人说,“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我只想说,不管贸易战最终谈得如何,我们都要做最充分的准备,要考虑最坏的结果,要讲究策略,不空谈口号。做到事前“知其当然”,事后“徐为之图”,最后才能“至于成功”——这是晁错削藩之死,苏轼的《晁错论》给我们当下的有益启示。
参考材料
- 《晁错论》——苏轼
- 古诗文网——https://www.gushiwen.org
- 《史记》——司马迁
- 《汉书》——班固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 《帝国的惆怅》——易中天
- 《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