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圣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故圣人者,乃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数千年来,能获得此殊荣者寥寥无几,仅德高望重、有大智、且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才称得上“圣人”。如:为后世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因其无与伦比的卓人成就被尊为“至圣”。
“至圣”之后有亚圣。
“亚圣”又为何人呢?
先是颜回,后易为孟子。
孟子何德何能敢后来者居上,独领仅次于“至圣”之极誉“亚圣”呢?
孟子,名轲,姬姓,孟氏,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间,战国时期邹国人。其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倡导“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强调“舍生取义”价值观。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
那么,孟子为什么能成长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亚圣”呢?
孟子亚圣,母教之!
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西仉村,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17年间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成书于南宋时的蒙学著作《三字经》所述第一个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便是其教子有方的经典案例。
孟母是如何“择邻处”呢?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家喻户晓的成语“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之类的事情。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是我居住带孩子的地方。”
于是她就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而孟子又有样学样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事情。
孟母见了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居住带孩子的地方。”遂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之后孟子玩耍的时候,学得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于是孟母说:“这里才是真正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孟轲母子就一直住在这里。
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后,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以上所述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烈女传.邹孟轲母》,其原文如下:
后人大受启发,于是便有了“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经典教育案例。
是这样的吗?
孟子的主要学说就是“仁政”,试想一下,如果孟子不是阅尽人间沧桑,历尽民间疾苦,又何来“仁政”之说呢?
而刘向所述“墓间之事”、“贾人炫卖之事”又何尝不是彼时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呢?
没有了“舍近墓”“舍市旁”,孟子还有必要提“仁政”吗?
没有了“舍近墓”“舍市旁”的经历,孟子又安能提出“仁政”?
诚然,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而言的确重要,但遍览古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不食人间烟火而被后世奉为圣人。
孟子亚圣,母教之,确为事实,但刘向之流“孟母三迁”或为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