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贾谊》是毛主席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的主角是西汉著名政论家兼文学家。后者因人生际遇与屈原相仿,故时常被后人同时提及,世称“屈贾”。
贾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直被文人视为“怀才不遇”的典型,唐代李白、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等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他。
不过其中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的,还是李商隐这首七绝《贾生》。毛主席这一首《七绝·贾谊》显然是在读到李商隐的诗,同时了解到贾谊的生平经历后有感而作。
那么,这两首关于贾谊的诗歌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对于贾谊的一生,古今两位大诗人又持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贾生》与《七律·贾谊》赏析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翻译:汉文帝求贤若渴,他在未央宫的正殿里,接见了曾被他放逐到长沙的贾谊。贾谊是一个才华、气质都无与伦比的年轻人。文帝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与他见面,二人相谈甚欢。
为了听清楚贾生的发言,文帝忍不住把身体向他倾斜,膝盖都超出了坐席的范围。他们谈话的内容并不涉及国家大事,只是在聊一些,与神鬼巫术相关的内容。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白话翻译:贾谊的才华与气度,在汉文帝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他曾经怀着极度悲伤的情绪,涕泗横流地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梁王因为意外坠马身亡,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要为此过度哀伤,乃至于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二、李商隐和毛主席对贾谊的评价
要知道李商隐和毛主席二人对贾谊生平的不同评价,我们还得花点时间了解贾谊这个人的生平。那么贾谊,或者说这个贾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贾谊是西汉初年最有名的一位政论家,李斯的再传弟子,法家学派的代言人。他少年时代就成名了,十八岁的时候就被河南太守吴公发现,并收为入室弟子。
这位吴公后来在汉文帝登基后当上了廷尉,于是把贾谊也举荐给文帝。贾谊入朝的时候二十二岁,汉文帝比他还要小两岁。他们两个都是年轻人,提及治理国家的方略时,多有共鸣。
因为吴廷尉曾经向李斯求学,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贾谊其实是继承了荀子法家学派的思想,向汉文帝提了很多谏言。
按《史记》中的说法,当时汉朝律令的修改,诸侯就国的事宜,汉文帝全部听从了贾生的建议。如此一来,就遭致了权臣们的不满。
朝中权贵集体向皇帝施压,于是皇帝最后决定疏远贾谊,把他流放到长沙国去当太傅。当时的长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贾谊年纪轻轻就遭受这样的打击,情绪异常低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屈原因为遇到了昏君,报国无门而自寻死路。贾谊遇到的汉文帝,历史上还算是一位明主,但是他仍然有“怀才不遇”的隐痛。
大约在被流放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才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到未央宫正殿去见面。二人这次见面,谈话过程很愉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大加赞赏。
汉文帝甚至表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很久没看到你了,自以为在治国的见识与方略上早已超过了你,如今见到你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及。
要知道,古代一个皇帝对大臣讲恭维的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汉文帝这番话讲得并不真诚,也并非他真实的看法。
汉文帝显然不认为贾谊在治国能力上强过自己,否则就不会打发贾生去给自己的儿子梁王当老师了。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这个安排,最后才导致了贾谊忧郁而死的悲剧。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王因意外坠马身亡。史书上说,贾谊自责没有当好梁王的老师,所以内心十分忧郁,终于在一年后活活把自己怄死了。
事实上,在梁王身故之后,贾谊又给汉文帝递过很多政论文章,但是全部都被无视了。他觉得自己报国无门,才忧郁而终,只活了三十二岁。
李商隐和毛主席这两首七绝的创作根源,都是贾谊生平的遭遇。不同的是,李商隐叙事的重点在于对汉文帝的谴责,而毛主席侧重于对贾谊心灵脆弱的批评。
李商隐这首《贾生》先从汉文帝“求贤”说起,开头看上去好像是在歌颂这位皇帝,实则充满了讽刺。汉文帝为了求贤,把自己赶走的大臣召回来了。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把贾谊从长沙召回呢?因为他知道,贾谊的才华与气度都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人比他更有见识了。
你看看,汉文帝是多么重视人才啊。他夜半深更不睡觉,还在未央宫正宫里办公呢。当贾谊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摆起皇帝的架子。
为了听清楚对方讲了什么话,他整个上半身都向前面倾斜着,膝盖空悬到了坐垫的外头。你以为他在关心什么?他不是在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在向贾生求教那些无聊的神鬼之论。
李商隐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因为诗中把汉文帝的“虚伪”写得活灵活现。对于贾谊的死亡,大约在清代以前,文人都是把责任归咎于汉文帝的。
这些文人认为是汉文帝辜负了贾谊,才造成了这种悲剧,因此骂他昏庸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从客观上来说,汉文帝刘恒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所以历史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也有文人虽然承认汉文帝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是同时也谴责他对贾生的薄情。比如刘长卿就在《过长沙贾谊宅》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主席的《七绝·贾谊》避开了对汉文帝的评价,首句化用了李商隐《贾生》的第二句。只是把“更”改成了“世”,意思相去不远。
诗中第二句提到,贾谊被逐出朝廷后,流放到长沙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里已经是在暗示贾谊把自己的遭遇和屈原挂了钩,因此暗中萌生出求死之意。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对贾谊进行了批评,认为他因为梁王坠马这件意外的事情,虚掷自己的一生,断送自己的才华,实在是不应该。
现代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闯出名堂,高智商其实并不是必需的。反而是高情商与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成名的关键。
梁王的死,显然是会影响贾谊的前途。但是人活一辈子,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贾谊本身除了是一个政治家以外,还是一个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可惜。
那么,李商隐写《贾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想到要去批评贾生呢?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恰好就是贾谊那样的人,所以他不可能在诗中去批评“另外一个自己”。
结语
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的时候,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凡是那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概都会遭到否定与批判。
客观地说,汉文帝当初放逐贾谊是有原因的。他二十岁以藩王的身份登基,在那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刚刚诛杀了吕氏后人,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光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不稳的。贾谊年轻冒进,建议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会得罪朝中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所以汉文帝必不可能保贾谊而不顾自身。
后来二人见面,汉文帝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贾生,那不过是客套的话而已。事实上那时候的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朝中的老臣们周旋,并不需要贾谊的帮助。
但是汉文帝仍然爱惜贾谊的才华,所以才会安排他去当自己最爱的小儿子的老师。所以李商隐的诗是好诗,但是汉文帝被他骂就有一点冤枉了。
同理,刘长卿作诗骂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一样是站在文人的视角,代入了自己的个人遭遇,毕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梁王死后,汉文帝其实并没有找贾谊的麻烦。不过贾谊虽然才高,但是性格小气、敏感,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忧郁。年纪轻轻就走了,的确很可惜。
毛主席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贾谊性格上的这种缺点,所以才写下了这首《七律·贾谊》,在对这位天才的遭遇表达惋惜的同时,也对他性格上的缺点进行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