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伤逝》;又见于《晋书·王徽之传》。俱:都;亡:死去,不存在。
王献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字子敬。他的书法艺术英俊豪迈,饶有气势,也是东晋颇享盛名的书法家,与其父齐名,同称“二王”。王献之有位哥哥名叫徽之,性格闲散,酷爱竹,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官至黄门侍郎。王献之与王徽之兄弟二人,自幼相亲,年轻的时候同居一室,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谈,感情十分好。后来,兄弟俩人外出为官,不常在一起。晚年,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深为宫廷生活的拘束所恼,就辞职回家。
王徽之回家不久,竟同王献之一同生起病来,而且病都不轻。当时有个算命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寿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如果有人愿代他死,而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这人将会活下来。”王徽之连忙请求说;“弟弟比我才德好,我愿代替他死,把我的余年给他。”可是,算命的人说,他的寿命也不会很长了,这是不可能代替献之去死的。
没过多久,献之果然先于徽之去世了。在办丧事期间,徽之居然一声不哭,呆坐在灵床上。他随手拿过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想弹个曲子,“久而不调,掷地云:呜呼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他调了半天的弦,总也调不好,便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都同时不存在了啊!
过了一年多,由于过度的悲伤,病情不见好转,王徽之也死了。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琴俱亡”被引申为成语,用来形容目睹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