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年味

腊月来临的时候,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春节最热闹的莫过于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了。

除夕那天最具特色的要数吃年夜饭。大人从早晨就开始忙,一直到傍晚,烧上一大桌菜,够吃好几顿。餐桌上的菜平时都是见过的,并没什么特点,可放在年三十的餐桌上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比如说藕代表“路路通”,年糕代表“年年高”……这一道道菜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被端上了餐桌。准备吃饭了,得先把大门关得严严实实,不能让别人推门进来,要不然会触霉头。开始吃了,每道菜都要吃上一口,把美好的祝愿都吃进自己的肚子里。吃完了,先别急着下桌,得等到接完压岁钱,这年夜饭才算结束。

当天晚上,所有人都不睡觉,都在守岁。到了晚上十二点,爸爸拿起鞭炮出去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此起彼伏,这叫“辞旧迎新”。

元宵节是另一个令人开心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元宵。元宵的形状是圆形的,它象征着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元宵是用糯米粉裹着不同的馅料制作而成的。馅料一般是用芝麻和白糖制作的,有时还放点儿香甜的桂花。元宵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煮熟的元宵圆滚滚,咬一口,满嘴流汁,回味无穷。不过不要性急,元宵盛出来要冷一会儿再吃,以免烫嘴。

天黑后,爸爸还会带着我们去江堤放孔明灯。我们在孔明灯上写下新年的愿望和祝福,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亮里面的灯,捧起来,看着它悠然地升上天空,越飘越远。

元宵节过去,年味就渐渐淡了,转眼我们就该上学了。我的家乡虽然在农村,但更能感受到春节的快乐和喜庆。

秧歌扭起来

在我的家乡临沂,只要一提起大秧歌,那是家喻户晓。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歌不一定都会唱,可扭秧歌那是个个能上阵,人人能登场。

每当节假日的时候,敲锣打鼓的声音震耳欲聋,回响在村落的上空。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伴着鼓点儿走来,有序地步入场地。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儿,五颜六色,飘飘扬扬,煞是好看。顷刻间,鼓点儿声、谈笑声、操练准备的脚步声,汇成了优美动听的乐章,回荡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秧歌广场。

秧歌扭起来了。咚咚锵,咚咚锵,十字步记心上;咚踏咚,咚踏咚,腰要扭,手要耸。间隔有距离,踩点儿不能抢。你瞧,还真是带劲儿!虽然队伍中多数是老年人,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昂扬。

他们健康,他们长寿,他们用扭秧歌丰富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用扭秧歌传承着自立自强的精神。扇子飘起来,显示出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手绢儿舞起来,展示着家乡邻里团结、互助的新气象。青年人、孩子们是队伍里的流星,一会儿蹿前,一会儿蹿后,一会儿跑中堂。他们身着彩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这给秧歌队伍增添了许多色彩。秧歌队伍长长的,一会儿来,一会儿去,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千变万化中,交谈的是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诉说的是新时期少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美好前景。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喝彩,一边鼓掌,一边扭摆。

节假日里的扭秧歌,让我留恋,让我难忘。因为它能让我们和睦相处,它能让我们战胜困难,共同富裕。扭秧歌,是世代不息的家乡习俗。

中秋佳节

夜晚,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大地披上一层银白。坐在月光下,摇椅轻轻摆动,手中的小扇微摇,不禁吟诵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当然少不了吃月饼,今年的中秋节,妈妈说让我们自己做月饼吃,我们从早上就开始忙活起来。

我们先准备好白糖、花生油、蜂蜜、小苏打、面粉、红豆沙等馅料和食用油。然后把白糖、花生油、蜂蜜、水、小苏打依次放入盘中,搅拌均匀,和成面团。接着,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大小相等的小面团,包入馅料,在模具上均匀地撒上淀粉,放入小面团压出月饼的花形。最后把压好的半成品放入烤箱中烤熟,月饼就做好了。有豆沙馅、蛋黄馅、绿豆馅的……各色各样,形状也不相同。我们累得腰酸背疼,不过非常有成就感。

晚上我们边吃月饼,边赏月。月亮又大又圆,在上面隐隐约约看到了吴刚砍桂的影子。在朦胧的月色下赏月,品尝着自己制作的月饼,我心里甜滋滋的,心想:月饼寓意着幸福团圆,希望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妈妈给我说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后羿,他帮助人们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于是,王母娘娘就送了一粒珍贵的不老药给后羿,两个人分服可以长生不老,一个人独享则可以成仙升天。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下那颗仙丹飞上了月亮。后来人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祭拜月亮,吃月饼,以求平安。”我听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吟了李商隐的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佳节,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圆的好日子,我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家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这首童谣响起,我不禁联想起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怀着对祖国沉沦的悲痛纵身跳入滚滚的汨(mì)罗江中的故事。此时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流传千古的忠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便将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早上天还没亮,孩子们就从被窝里钻了出来,大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要早起准备粽子,因为这天是忙碌的一天。

走在大街上,四处弥漫着粽子的清香。步入繁华的街道,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那些小摊上的粽子真可谓是一绝:外层墨绿的苇叶,里面光洁如玉的糯米团里镶嵌着几颗红玛瑙似的蜜枣,使人垂涎三尺。咬上一口更是甜而不腻,粘而爽口。

端午节在门前挂艾草与吃粽子一样,都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据说是艾草的芳香可以驱虫去病。每当这一天,街上人们会摆出小摊来卖艾草,大家也都买一些回去放在门庭中。

哦,对了,这天佩戴香包、手腕戴花绳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香包是彩绸做的,上面用彩色的丝线绣出各种精致的图案,内装多种浓烈芳香的中草药研成的细末,个个别致漂亮。当然,我们女孩子更是对它爱不释手!

一个个习俗,使端午节有趣起来;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使端午节丰满起来;一个个寓意深远的活动,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挂艾草可以驱虫去病,吃粽子最实惠,这一个个民俗,真令人热爱与向往啊!

我家的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我家的重阳节,上演了一场特别的戏。

每当重阳节来临,我们整个家族的“争”是必不可少的。转眼间,又一个重阳节要来了,我们家族里又开始了“争”外婆大战。“先下手为强”,妈妈在电话里不停给外婆“洗脑”,一讲便是半个小时。小姨知道此事后,也不甘示弱,使出洪荒之力抢外婆的架势。见外婆还在犹豫,妈妈便使出“杀手锏”——让我出场。于是,我开始向外婆发射“糖衣炮弹”。刚刚还在犹豫的外婆,果断地做出了决定。这一场“争”外婆大战,我们家大获全胜。

重阳节那天,妈妈带外婆去商场。一向勤俭的外婆,突然在一件衣服前停了下来,仔细端详着,用手轻轻触摸着。妈妈见状,趁外婆不注意,找机会对店员耳语了几句。而后店员笑着对外婆说:“这件衣服原价五百多,现在打对折,只用两百多。”外婆顿时眼前一亮,眼神中明显透着几分惊喜。妈妈忙走过来,对外婆说:“妈,就拿这件了。”外婆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我们都尽兴而归。

回到家后,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把我叫到房间,悄悄地对我说:“其实,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外婆一向节俭,不愿多花钱。于是,我告诉店员,外婆看中了哪件衣服,就先把价格说低。但其实,我还是按原价支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外婆高兴。”我恍然大悟。

重阳节,讲究的便是“孝”。我们家的“孝”,便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时,尽孝并不需要那么奢侈,那么高大上。“孝”在我眼中,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

这场戏,这个善意的谎言,一直延续到今天……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7458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