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有人问,每年的伏天为什么不相同,有的年份三个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三个伏天是40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古人计算入伏的依据和方法,就决定了每年的伏天具体的天数,要么是30天,要么是40天,只有这两种形式的伏天,不会产生其它天数的伏天。

古人计算伏天的方法和规则是,“夏至后数三庚入伏”。这里的“庚”,是天干计时法中的第七位数字是“庚”。也就是说,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今年夏至是6月21日,三个“庚”日是,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干支日是“庚戌”,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干支日是“庚申”,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干支日是“庚午”。因此,7月16日是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古人又规定,“三伏在秋”,意思是说,三伏即末伏,必须是在立秋之后。即三伏10天,是在立秋与处暑之间,不可能是在立秋节之前。这就决定了有的年份,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伏天是40天。

今年第四个“庚”日是7月26日,干支日是“庚辰”,是中伏。那么,末伏日必须是在立秋与处暑之间,不能放在立秋节之前,所以,8月5日是第五个“庚”日,是立秋节的前两天,不能算作末伏日。因此,末伏日必须放在立秋后的第六个“庚”日,是8月15日,干支日是“庚子”日。

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这样一来,今年的三个伏日,初伏有10天,中伏就有20天,末伏是10天。所以说今年三伏天共有40天。按古人认为,伏天越短,三伏天的气温比较清凉,伏天天数越长,三伏天的天气就越炎热。

所以,今年8月7日20:30,是立秋节,是属于傍晚立秋,有农谚说,“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老黄牛”。另外,今年立秋是在末伏天前八天,农谚又说“一日延天热不成,十日延天热死人”,今年的延天够长的,因此,今年立秋后仍然是酷暑难耐,非常炎热的年份。

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总而言之,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和立秋,都是古人用来计算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的一种方法,伏天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地球的运动,伏天气温高不高,取决于大气环流的状态,二十四节气和三个伏天,都是人为的一种计时方法,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7610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