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下一篇是《兰亭集序》。这种古文解读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进度不会太快。
在此仍然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文中红色字体的对原文的白话文解释,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用,用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不能视为是对原文的翻译,更不能视为是等同于原文的现代白话文版本,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所以,不要对此进行品评。
前言:《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辞曲”中的“吴声歌曲”。最早以此题写诗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但其诗作已佚,在张若虚以前,还有三个人留下过《春江花月夜》诗,分别是隋朝的隋炀帝和诸葛颖,以及初唐的张子容,但他们写的都是五言四句或五言六句的短篇,而张若虚写的是七言长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一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江:特指长江。
2、连:连接、相连,动词。
3、春天长江的潮水与海平面相接持平,海上的明月与潮水同时升起。
第二阕: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滟:水面闪闪发光的,形容词。滟滟:形容词叠字使用,形容水面上不停地闪闪发光。
2、随:跟随、伴随,动词。
3、明月的月光照在江面上闪闪发着光,这月光随着波浪绵延了千万里,这春天的整条长江,哪里没有这明亮的白月光呢?意思是说,这春天的整条长江,在明月的照耀下,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闪闪发光。
第三阕: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流:江河的流水,名词。
2、江流:长江的流水。
3、宛:弯曲、绕弯,动词。
4、转:曲折、回环,动词。
5、宛转:动词近义词连用。
6、绕:环绕、围绕,动词。
7、芳:花草,名词。
8、甸:田野、原野,名词。
9、芳甸:春天那绿茵满地,花团锦簇的田野。
10、花林:花丛,从聚在一起、绵延无尽的花丛。
11、皆:全、都,副词。
12、似:好似、相像,动词。
13、霰:雪粒子、冰珠子,名词。
14、长江的水流奔流而来,一路千折百回地在花草繁盛的田野里穿绕而过,白月光洒在绵延的花丛中,仿佛是在绿草丛中撒上了一层雪白的雪粒子。
第四阕: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汀:水边平地,名词。
2、白白的月光从半空中抛洒下来如同飞洒的霜雪,但是,却又看不到飘洒的样子,岸边的沙滩上应该是一片雪白,但是,花草的遮挡让人看不见。
第五阕: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纤:细小的、细微的,形容词。
2、皎:洁白的、明亮的,形容词。
3、宽阔无边的江面和远处的天际连成一片,水天一色,清澈透明而毫无微尘,半空中高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
第六阕: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同样是在我现在所站立的江畔的位置,是谁第一次抬头欣赏这皎洁的明月,而这江畔的明月又是何时第一次照在人们身上。这两个问题可能是千古文人都会经常思考到的一个问题,堪称千古之问,所以,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七阕: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穷:穷尽、完结,动词。
2、已:停止,动词。
3、穷已:动词近义词连用。
4、只:一直、唯此,副词。
5、人生一代又一代,没有穷尽,也不会停止,江畔的明月,一年又一年,永远都是相似的。
第八阕: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待:等待、等候,动词。
2、但:只、仅,副词。
3、不知道江畔的明月在等待哪一人,只见长江一直在匆匆不停地送走绵延的流水。
第九阕: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白云一片:即,一片白云。
2、去:离去、远去,动词。
3、悠:悠然地、慢悠悠地,副词。悠悠:副词叠字使用,加深单个副词的语义。
4、去悠悠:即,悠悠去,非常慢悠悠地飘然而去。
5、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是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6、胜:禁得起,动词,相当于bear。
7、天上那一片远去的白云,慢慢悠悠地飘然而去,而青枫浦上即将离别的游子却没有如此的淡然,内心的忧愁已经多的几乎无法承受。
第十阕: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扁舟(piān zhōu):小船。
2、谁家的公子今夜飘荡在这一叶小舟上面飘飘荡荡着,谁家闺阁中的大小姐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这扁舟中之人。这扁舟中之人应该就是作者自指。
第十一阕: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可:可以,助动词。
2、怜:怜爱、怜惜,动词。
3、徘:小步行走,动词。
4、徊:往回走,动词。
5、徘徊:动词近义词连用,走的很慢,而且,不断地往回走,来回地走,基本是就是原地打转。
6、应:可能,助动词,相当于might。
7、离人:原意是离别之人、离开家乡的人,此处指的是夫婿离家在外的妻子。
8、妆镜:化妆用的镜子。
9、让人感到怜惜的是那相思楼上的明月,来来回回地徘徊在楼上,此时应当正照在离人那许久未用的妆镜台上面吧。
第十二阕: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捣衣: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代服饰方面的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此处的捣衣应该就是这一种,如下图所示。二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使其洁净,称“捣衣”。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砧(zhēn):捣衣石,名词,如下图。
3、拂:拂拭、掸除,动词。
4、掀起那玉制门帘也卷不走那明亮的白月光,望着捣衣砧上那恼人的月光,伸手把它拂拭去,它却又一再地回来。这两句写的是相思楼中之人。
第十三阕: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闻:听到、听见,动词。
2、逐:追赶、追逐,动词。
3、月华:明月的光亮。
4、流:顺水漂流,动词。
5、此时互相都在凝望这一轮明月,却又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宁愿追逐着着明月的光亮,顺水漂流去映照着异乡的你。这两句写的是相思楼中人儿的心声。
第十四阕: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鸿雁:即,大雁,大型候鸟,因其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2、长:长久地,副词。
3、飞:飞翔,动词。
4、度:越过、超越,动词。
5、光不度:即,不度光,不超越月光所照射的范围。
6、潜:没入水中的、潜于水面下的,此处是用作了副词。
7、跃:跳跃、上跃,动词。
8、成:形成,动词。
9、文:通“纹”,波纹,名词。
10、天上的鸿雁不管飞多久,都飞不出月光的照射范围,鱼和龙潜在水面下,一个跃升,就在水面上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两句是作者在长江岸边赏月看见的。
第十五阕: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1、闲:安静的,形容词。
2、还(huán):返回、回去,动词。
3、昨夜梦见自己坐在安静的水潭旁边,静静地看着花瓣一片片的掉落在水面上。醒来后不由地感叹,春已过半,而自己还没有回家。
第十六阕: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1、斜:倾斜,动词。
2、月西斜:指的是月到中天之后,往西边倾斜下去。
3、江水流春去欲尽:这句应该拆分成: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水不停地流逝着,春天也跟着不停地流逝着,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了。
4、江潭落月复西斜:长江旁边的水潭中的月影,月到中天,然后又一次地落下去了。
第十七阕: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1、斜月:西斜的明月。此处的“斜”是用作了形容词。
2、沉:降落、坠落,动词。
3、沉沉:动词叠用,用作形容词性,下沉的、降落的。这是古汉语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词性转换方式。
4、碣(jié)石:碣石山,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在此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
6、碣石潇湘:这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非常艰难。
7、无限路:这是在描述两人相距之远。
8、西斜的明月沉沉地降落了下去,逐渐藏于海雾之中,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如同碣石和潇湘一样相距遥远,中间有一段走不完的路途。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其实,这三个地点应该都不对。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明言“春江潮水连海平”,说明张若虚看到的是长江和大海交汇处的情景,而且,此处的“海雾”也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第十八阕: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江中匆匆而过的木船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正在乘着月色往家赶,不断降落的明月摇动了我内心的思乡之情,月光伴着我的思乡情洒满了江边的树丛。
唐朝的诗人很多,留下来的诗也很多,但是,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另一首为《代答闺梦还》,平常无奇。但是,张若虚凭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称为孤篇压全唐,这首诗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如果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整首诗解读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评判的话,那就是“平淡无奇”。这首诗的语言组织能力其实一般,并没有太绝美的句子,也没有太丰富的感情。只不过感情比较真挚,然后通过大篇幅的描述,营造出了一个比较美的意境,而这个比较美的意境,其中还有发明了“春江花月夜”的南朝陈后主的功劳,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本身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当张若虚刚好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置身于长江之畔,百花盛开,明月高悬,然后,他刚好又有着浓烈的思念佳人的情绪,内心极其思念家中的那位佳人,所以,写出来这样一首诗。
历史中关于张若虚的记载很少,仅知他是扬州人,曾当过兖州兵曹这样的小官,神龙(武周皇帝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705年正月—707年九月)年间,张若虚与贺知章、邢巨、包融这几个吴越之士,名扬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如果说这首诗是张若虚在扬州的长江之畔书写的,那么,诗中的他所思念的那位佳人可能就位于兖州了。
张若虚虽在当时有些名气,但没有留下诗文集子,在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中,也没有选他的诗,《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选入宋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的《乐府诗集》,才得以流传下来。这首诗后世名气很大,其实只不过是被人为地过于吹捧了,这首诗本诗并没有太出色和优秀的地方,诗里杂七杂八地谈了很多东西,只不过前面五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非常美的“春江花月夜”,然后,后面三句又触及了一个比较高深的人生和历史话题,再往后就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