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纳8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12万人。方案确定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12万人的流量。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节目。最终,一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1000美元请来乐队,就使道路拥挤的问题迎刃而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答案】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人生要适时转换角度,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会转换角度,改变方向的人,难以登上人生的至高点,因此,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实为人生之必要,亦乃人生之智慧。转换角度说起来容易,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转体动作,若是说要转换人生的角度,那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不仅仅是身体方位的改变,不只是空间,时间的转换,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李维斯成功秘诀在那里?就是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他就是凭这样的高招,走出了一条许多人想不到,走不通的路,他就是凭这样的高招,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就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勇气的象征。有人担心,换个角度是否依然前路茫茫。但韶华易逝,时不我待。人生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自己。有勇气换个角度,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有位哲人说过:“没有缺憾的人生是最大的缺憾。”既然如是,我们勿需犹豫,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上缺憾时,就换个角度试试,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和感恩的心态,还有顽强的毅力和成功的决心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描绘出美丽多彩的人生画卷。是啊,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换个角度(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使自己忘却烦恼,得到许多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和同学,朋友发生些小摩擦。不要总认为那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无关,试着去换个角度来思考,在某些地方,也许,自己也有责任。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免多去承担一些过错,这样你才能广交朋友,受到大家的喜欢。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不免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灰心,不要认为是上帝在折磨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呢?也许是它在考验我们的坚贞,帮助我们尽早地适应学习环境,尽早地成熟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不要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己一无是处。而要慢慢地学会去欣赏自己,积极地去和他人配合,同时也展现出自我的风采。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是很棒的。
多去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吧,你一定会忘记忧愁,相信快乐定会与你相伴。
【解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球场扩建通往体育场的道路问题上,不同方给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位球迷的建议却花了小钱,办成大事,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道路管理部门等各方,从惯有的思维入手,过度注重“道路”本身,没有从球迷心理、喜好等“人”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据此可立意为“打破惯性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用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等。同样是解决道路拥挤的问题,道路主管部分提出的方案是常规方案,花费巨大,可以解决问题,那位球迷提出的方案是个小点子,但也可以解决问题,这说明通向正确答案的路径不止一条,据此可立意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如塞翁失马的典故,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的“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等素材,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立意: ①转换角度,避免惯性思维; ②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 ③“用心”是解决问题之道;等等。
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