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这样幽默风趣地比喻:“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就契诃夫的这段话写一点感受。要求:联系实际,必须围绕重点;抒发感想,必须有真情深意。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情真意切的读后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
——读契诃夫言有感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契诃夫幽默的比喻中提到,生活中也得来一个头脑。说得就是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
由此观之,世事洞明皆学问。
著名科学家牛顿,留心苹果落下的过程,从而发现了重力的方向;李冰从洗衣服的竹篓中得到启示,创造性地发明了都江堰中独特的分水结构;瓦特从烧水时壶盖被顶起的现象中,探索出能量的变化,改进了蒸汽机。众多事实说明:许多伟人的成功来源于实践,出众的头脑从生活中得来。
歌德曾言:“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好。”《古今贤文》中提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说得就是学识源于生活,生活对于学问的重要性。通世事,知人情,善“洞明”,才能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的学识,新的头脑。
当今社会,出现了不少的“新文盲。”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懂变通,死板教条,顽固迂腐。这种人往往懂“事理”而不懂“世理”,执着坚持事物的合理性,而不论人间事故的复杂性。他们无法从生活中再获取一个头脑,于是总比别人少个脑子,少通一窍,缺根筋。认准“死理”,便常常碰壁,遇事常“剪不断,理还乱”。社会异常复杂,林林总总的现象后隐藏着事理。人在世上活,就要去洞察明了其中的“事理”,对于世事,只有深入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究,去运用,才能将生活中的学识融会贯通,提炼精华而升华为自己的头脑,方能到达“明”的境界,明世理才是真正的长头脑。现实生活,人与人间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还有微妙的情感纠葛。亲情、友情、爱情、嫉妒、敌视,就更需要用这生活中的头脑去包容,去化解,用世事之理解决矛盾。
拥有这生活学识的头脑,就不需学习书本知识了吗?非也!书本源于生活,生活是书本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莫本末倒置,断章取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我们如契诃夫所说,在生活中懂世事,知人情,明事故,拥有一个源于生活的头脑。
字数860字
安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