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人作伤心语。我们熟悉的李商隐诗歌,总是弥漫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悲凉与忧伤,《锦瑟》如此,《天涯》如此,《夜雨寄北》更不必说。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伤感倾向,在《唐代文学史》中董乃斌先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纵观李商隐诗歌,抒发伤感情绪的诗句俯拾皆是,基调清新明快的却少之又少。这与其所生活的时代,个体生命的遭遇,个人诗歌风格的统一都分不开。
这位际遇不平的诗人,有着一颗对事对物深情而专注的心灵,一生都在写满溢着朦胧悲伤的诗歌,他的诗,读一读,就能感受到悲伤逆流成河——
李商隐 留得枯荷听雨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
而今天这首小诗,却是李商隐难得的一首清新明快、充满积极意味的诗歌,其中的两句我们都很熟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
背景:远赴桂林 远离权力斗争旋涡
李商隐有读书人的抱负,但在京城时,却一直遭到牛党的排挤,郁郁不得志。公元847年,“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李商隐传》)郑亚邀请李商隐同去桂州任职,李商隐同去,离开京城这个权力斗争旋涡,来到相隔数千里的南方。这里的“桂州”,指如今的桂林。
这段时间仅持续不到一年时间,但也算是给了李商隐一段短暂的憩息时刻,《晚晴》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时期。从其中,大概能看出李商隐在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
释义: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处于深居简出的状态,于某一天俯瞰这曲城风光。此时正值春日刚刚过去,天气清和的初夏。
幽草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上天怜爱这身居幽僻处的小草,而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分短暂的晴时。写初夏,可取的景很多,李商隐只选取了眼前这一株值得怜惜的幽草。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诗人在楼阁之上向远处眺望,夕阳的余晖微微渗入小窗,为一室注入明净。一个“注”字,用得分外传神。
尾句“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更见轻快,南方鸟儿的巢穴在这晚晴中被晾干,天晚归巢时身体显得更加轻盈。
归鸟
寓意:如得天意爱怜的幽草 亦如轻快归巢的小鸟
诗中有两个形象很分明的意象,一是身在幽僻之处却得到上天怜惜的小草,一是在晚晴映照下归巢的身姿轻盈的越鸟。这两个意象,实则都可看作傍晚晴空下诗人这一抒情主体的化身。
偏居南方一隅之地,诗人如同眼前这株小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坚信会得到天意的爱怜;也如傍晚欲归的小鸟,在久雨初晴之后,去除雨意,能飞得更轻巧,更高远。
回头看看这首诗歌,每一联的尾字为“清”“晴”“明”“轻”,都是很清新明快的字眼,不见诗人其他诗歌的迷茫的怅惘与朦胧的悲凉。
傍晚晴空
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其主观生命体验的书写,此诗中呈现出的这种主观积极倾向,是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心态分不开的。
李商隐一生坎坷,出于对时事与身世的深切体验,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光中都志不得舒,处于一种郁郁之中。有人还挖掘出李商隐诗歌中饱含着的“隐伤”,而这正是其名字“商隐”的谐音倒置,这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但却也证明了人们对于李商隐诗歌的阅读体验。
在常人看来,从京城远调,还离家几千里,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情。而在李商隐那里,在桂林做幕僚的这段时光算是比较难得的时光,尽管只是眼前的这一点点欢乐,都值得书写,值得珍惜。从诗中,能感到诗人心中得到的平静与安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珍重眼前美好哪怕短暂的绚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