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还想先说一说什么是散文?散文最早的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前身是骈文。骈文是一种严格对仗,长短结合的文体,四六句居多,多为歌功颂德,上表陈情之用。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演化,后来的人们逐渐发现骈文由于格式的限制,很难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加之骈文辞藻华丽,多为阿谀奉承之词,因此渐渐被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结构相对自由的文体—散文。

现代文学对散文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散文,是指除了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外所有的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专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我们今天所讲的就是第二种抒情散文。在现代的文坛上,散文大家不乏其人,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不胜枚举。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方纪的《挥手之间》,茅盾的《白杨礼赞》,孙犁的《荷花淀》等等,都是丰富的精神盛宴。说到底,抒情散文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们心中的折射;就是我们对世界各种事物哲学思考和分析的记述,就是我们与大千世界心灵沟通和互动的产物。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散文呢?我认为首先要重在一个“情”字上。一篇散文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打动我们自己。自己尚不能动情,如何叫读者动情?因此,把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把心捧给读者,才能收到真情实意的共鸣。写好抒情散文,可以通过叙事抒情,可以通过写景抒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好的抒情散文,总是以情动人的,而以情动人的文章,往往离不开立意的深远,捕捉到了内心深处的感觉,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能做到情字打头?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一、要写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有的朋友会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是一地鸡毛,哪里有过轰轰烈烈的大事?这种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就是一个小社会,小世界。,不但是你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也是最容易让你产生感想,产生联想,产生共鸣的事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俯身能拾,比比皆是。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情感上的交集,只是我们自己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罢了。善于捕捉周围人的情绪变化,事态变化,把自己和亲人朋友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最生动的故事。不要以为身边的人和事都是些琐事,小事,其实小人物,小事情才能折射大道理。文章的精彩不在于篇幅的大小,故事的大小,而在于道理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只有用心地体会情感的变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比如:2016年《晚情》第一期刊载的行车公寓马春莲老师的《追星》一文,作者写的是在敬老院做义工时认识的104岁的老寿星陆大妈。作者从十三年前与陆大妈相识写起,一直写到2013年的春节。作者写道:“2013年春节,我离开敬老院时,陆大妈追上我非要给我一个红包,敬老院主任也劝我,既然大妈把你当成亲人,那过年了你就收下长辈的红包吧。可当我接过红包,看到里面整齐地包着几叠钱,全是一百元的大钞,一共是三叠零六张,也就是三千六百元,每一个叠钱由于常年叠压已经是板板的了。这哪是压岁钱呀,这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一生全部的积蓄。大妈说,你帮了我,你快乐,但我心不安。我每晚都睡不着觉,你要让我活得开心,你就收下吧。我拿出两张当了压岁钱,余下的我又悄悄放在了大妈的枕头下面。”短短几百个字,就将一位志愿者和一位孤寡老人的情谊写的淋漓尽致,不仅表述了人和人之间的真情,也让人从身边的故事中体会到了和谐社会,与人为善的真谛。又如,2015年《晚情》第一期,天津站杨茂江老师在《文友的特别呵护帮我渡难关》一文中,对文学社的同志们在他爱人罹患重病时给予的帮助进行了充满感情的描写,最后他感慨地说到,“在我人生最为灰暗痛苦和艰难的时候,我幸运地得到了文友们特别的关心和呵护,从而得以走出阴霾,重回艳阳之下,重沐春风吹拂。人是需要呵护的,尤其是心的呵护。作为小写的、个体的人,终究是渺小和脆弱的,往往不堪一击。所幸的是,我们的社会清明、人心向善、好人多多,平居可以共道德,缓急可以共患难。如此,何惧天灾侵袭,何愁人祸降临,我们都能奋而迎之,战而胜之。” 这种通过对身边凡人琐事的感恩,产生人心向善巨大共鸣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经历了灾难之后,对周围的朋友所发出的感恩之情。事情虽小,能量巨大,怎能说身边无故事? 再如2015年《晚情》第四期,路局机关周志弘老师在《温馨的小人书铺》一文里,用非常怀旧的心态,写出了对童年“小人书铺”最熟悉的,最亲切,最温馨的回忆。他说,“小人书伴我长大。精美的图画把我带进大森林,带进青纱帐,带进小矮人的小木屋,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不知什么时候,小人书铺消失了。但小人书铺那种静谧温馨的气息,老掌柜那拉长的京腔京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是作者对往事,对故人,对童年最真挚的回忆,不但写出了自己最熟悉、最钟爱的人和事,也写出了自己对往事追溯的一种怀旧情感,令人产生很多联想。还有我们熟悉的周振清老师的《善良如花》一书,共收集了99篇文章,其中一多半是描写身边凡人小事的。特别是那篇《临河姑娘》,不但被选入高校教材,还被央视拍成公益广告。因此我们说,只有带着强烈情感写作的作者,才能从身边所熟悉的人和事中发掘素材。他的思想才能是朝气蓬勃的,他的文章才能是感人肺腑的,他的心灵才能在文学的长河里鲜活的流动着。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二、要拨动你内心最柔软的琴弦。我们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最柔软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我们最不想触及的情感。有的是思念,有的是怨恨,有的是遗憾,有的是爱情。尘封的越是久远,供奉的情感就越高,这一部分才是蕴含我们思想的宝藏。我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才能赢得人们的共鸣。因为人的情感基本都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拨动你内心那根最柔软的琴弦,也恰恰是拨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之弦。一个作者要善于拨动内心的那根弦,用心中那根琴弦打动他人,效果往往出奇的好。我在《我的父亲》(2009年四月发表于燕赵都市报)有这样一段描写:…… 父亲在医院共住了四十天,在这期间,父亲恐怕也猜测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怕花钱,就非要回家,不治了。我坚决不同意,非让他在医院治下去。可真到了父亲弥留之际,我要带父亲回家时,父亲却一反要回家的常态,死也要死在医院。我问他为什么,父亲用他那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他最后的心愿:“不能回家,我怕吓着孙子……”那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跑到医院的走廊里放声大哭。“父亲啊,我那善良的父亲……”这段话不多,却把一个慈爱,善良的老父亲那种疼爱隔辈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很大的反响,有很多读者打电话或在报刊上发表感想表达了对老父亲的怀念和追思。

再如,2015年《晚情》第一期沙城站张培武老师在《朴实的真爱没有语言》一文中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离家时,正值春运返程高峰,又遇狂风肆虐,年迈的母亲送我们出了村口,到了公路边。我劝母亲留步回家,我们便继续往车站走走。到了车站,却一趟趟人满为患,我们抱着幼女根本无法上车。就在我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漫天尘埃中,出现了母亲蹒跚移步的身影。原来她并没有回家,而是一直在村口瞭望,瘦小蜷曲的身躯,旧社会留下的尖尖小脚,竟也挪移出两三里的路程。这就是母爱,世界上最伟大最纯洁、最无私最朴实的母爱。” 这段描述运用母亲对儿女无言的爱 ,打动了千千万万个为人儿女的心,因此也将一个慈母的形象奉献给了读者。为什么这些文章能够打动读者?原因就是我们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脆弱,最怕触及的那根情感的琴弦,因此才产生出巨大的共鸣,这就是文章和声,共鸣,和弦的效应。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三、要选择文章的角度和切入点。任何题材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但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写成一篇好的散文的。散文创作,角度选得好,文章就会脱颖而出,极有新意,引人入胜。否则就会成为人云亦云的泛泛文章。所谓写作的角度,就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方位、立足点,是作者开掘、提炼的突破口。角度就是作家手中的一根魔杖,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角度一变,新意即出,可谓移步换形,气象万千。我们所说的切入点,就是选择好角度。要做到“人人胸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每当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时,首先不要急于动笔,而是要冷静地去思考。像剥竹笋那样,把竹笋外面的包衣一层层剥掉,使我们的思想达到最深沉,最厚重,最有分量的境界。比方说,我们都在描写一只茶壶,但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所描绘出来的茶壶也不尽相同。当大多数的人还在为茶壶的外形,茶壶的功能,茶壶的来历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我们却延伸茶壶以外的故事。别人想不到,写不到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文章的新意,让别人看了以后恍然大悟,惊呼我怎么就想不到!比如:2016年《晚情》第一期天津站王美林老师的《春节的礼物》一文,就没有落入俗套,而是独辟蹊径的描述了漠河铁路养路工区的干部职工在极度严寒下的坚守;描写了三十晚上郑州客运段的18名列车员给父母们制作的手机视频《一封家书》。他将春节迎来送往的俗礼,变成了孝心、亲情、奉献、报答。他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说“春节的礼物是报答。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亲人。”从而写出了春节礼物的脱俗和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四、要坚持文章的正能量传递。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写好抒情散文首先要有正确的“三观”。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歌颂什么,鞭挞什么?是我们写文章的人必须弄清的原则问题。我们要自觉地维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敏锐的目光触摸感应现实生活土壤里的各种气息,及时而准确地从我们描写的故事中找出闪光点,呼唤正能量,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启迪人们共同的善良本性。从而使读者都能或多或少的产生良心上的共鸣,道德上的共识,行为上的共勉。比如2015年《晚情》第三期刊载的石家庄办事处刘军跃老师的《狼牙山断想》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写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他们走到了绝壁悬崖。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让部队和去群众走的更远。以自己的死换取一方的安宁。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举动,但在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八路军的每一位将士眼里,他却是做人的信条。他们做了,做的那样壮烈,那样从容。”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的心房是否会受到撞击?我相信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热血沸腾的,不仅是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好儿女而感动,更是为养育了这些优秀儿女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这就是正能量,这就是主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崇尚的民族精神。

五、要锤炼最精彩的文字语言。一篇好的抒情散文,语言的精妙也是重要因素。有好的主题,真的情感,却没有精彩的语言,不能准确地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也是不能成功的。我感到,在抒情散文的语言文字上要注重四个要素。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一是要注意文章的“一咏三叹”。抒情散文,需要节奏感很强的语言结构。切忌平平淡淡,拖拖踏踏。一段文字,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描写心情,意思层层递进的时候,就需要长句短句相结合,排比形容相结合,平平仄仄相结合,抑扬顿挫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咏三叹”。荀子就曾说过,“清庙之音,一唱三叹”。“一唱三叹”就是一个人领唱,三个人合唱的意思。用在诗歌、散文的创作上,“咏叹”就是诗歌、散文的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婉转悠扬、含义抒发。使你要讲述的东西,想表达的情感反复强化,产生加深印象,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张有弛,有紧有慢,有高有低,有长有短,交替出现,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的效果。反之,“咏”得过于松弛,就会使文章拖沓;“叹”得过于紧凑,又会使文章匆忙,让人读了很不舒服。比如我在《又是一年枫叶红》(2014年10月26日天津工人报)表述人生感悟的时候,就用了这种手法。“我喜欢枫叶。因为她就像我年轻的生命那样的纯真赤诚;我喜欢枫叶,因为她就像我深沉的爱情那样的炽热厚重;我喜欢枫叶,因为她就像我渐渐褪色的韶华那样让人留恋难舍;我喜欢枫叶,因为她就像我夕阳的岁月那样颜色正红。”我在《写给善良如花的老人》里,这样对周振清老人说,“您写的都是凡人小事。但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中,您捕捉到了善良一瞬间的光辉。那是道义的强大,人性的美丽,理性的冷峻,真理的光芒,在那如炬如炽的闪烁中,黑暗将不再恐惧,魔鬼将不再可怕,人性将不再丑陋,好人将不再孤独。”再如2014年《晚情》第一期邯郸车务段王松岭先生在《晚年圆梦》一文里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人喜欢唱歌,在唱歌慢曲中忘却烦恼;有人喜欢运动,在碾转腾挪中焕发激情;有人喜欢下棋,在排兵布阵中展现才智,而我喜欢读书写作,在浩瀚的文字间修炼心性。”用这样的语言,强化了读者的印象,反复递进渲染,从而显示了散文语言的能量和张力,使文章有了看点和亮点,因此而变得生动。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二是要注意文章的“诗情画意”。散文虽不是诗歌,但也需要诗一样的语言。直白、简单的语言不仅不能美化文章,还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散文的语言需要修饰,不能过分,也不能随意。我们说的语言诗化,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辞藻的堆砌。我们说的诗化语言,就是使语言变得画面感,变得美感。我们要把文章写到精雕细刻的程度。一个词,一句话反复推敲,拿不准的宁可不用,也不要词不达意。好的抒情散文,就像是明净无尘的水晶,就像是色彩鲜艳的玛瑙,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平淡无奇,干巴巴的,即使有满腔激情,也难以表达出来。我在《云烟盘山》(2016年4月14日天津工人报)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初春的盘山总是笼罩在一片含蓄的氤氲之中,轻轻地,淡淡的,非雾,非烟,非霾。更像是盘山与生俱来的一种灵气,一种油然而生的岫韵。初春的盘山,满山还是嫩绿的青涩,就像是一个刚刚梳妆打扮待嫁的新娘,黛色的眉峰,圆润的脸颊,粉色的腮红,绛色的双唇,仿佛整个身躯都饱含着百分百的珠圆玉润,真的让人不忍触碰,似乎一碰就会使青春的张力喷薄欲出,让嫩嫩

的春色变得再也不那么纯洁。”又如2015年《晚情》第三期石家庄建筑段马立慧老师的《老歌与香茶》一文中,作者把老歌和香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这样一段诗化的文字:“陶醉一首老歌,就像一片云,一袭花绽放,唤起心中执着的记忆。热爱和割舍不去的熟悉味道,净化着多变情节的期许,旋律在茶中冲浓的音符,给人以坦诚、温暖、流动着岁月的呼吸。嗅着惬意的茶香,似乎时光越老,棱角越分明,额上的皱纹越多,知遇和感念越深,这也许是歌与茶带来的甜美享受吧。”运用这种诗化的语言去表述你心中的物语,就显得文章整体充满高雅丰满的格调。

三是要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起是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是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先阐述主题观点,然后论述),或正接反起(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观点进行解答),不管怎样起承,均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点明主题,升华题旨,或启人遐想,以理取胜。我们有些同志在起承转合上运用的还不自如,还脱离不了新闻报道的写法。“起”时生硬,多用“目前”“当前”“近期”等字眼;“合”时软弱,不能升华主题,深化思想,托不住整个文章的重量,没有回味,没有启发。尤其是在承转上,段落之间常用一是、二是、三是,或是以小标题区分,没有文学化的连贯衔接。其实这种写法从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失去了抒情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品味。我们在写文章时,上段和下段尽管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但也是通体为主题服务的,离不开围绕主题思想说事论事。因此能够做到上下衔接天衣无缝,顺畅自然,就要注重承转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优美优雅,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这是散文有别于通信报道的精妙之处。

 

如何写好抒情散文

 

四是要注意思维的“心驰神往”。想象,就如同闪光的彩翼,有了它,就像给文章插上了一双翅膀,神驰遐想,浮想联翩。写人记事,抒情状物,都需要丰富的联想。只有运用联想,才能使境界开拓得更加深远,才能把事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很难想象一篇成功的抒情散文不会运用想象的手法。比如2015年《晚情》第三期唐山车务段江耀中老师在《独爱深秋》一文里,有一段特别富有想象力的描写:“秋天如酒,余味悠长;秋天如蝉,发人深思。在这个深邃的季节里,我总会用心同匆匆岁月交谈,同飘零的落叶倾诉,同自己的悲欢对话。在这些交流中感悟秋天,感悟生命,领略生命的卑微,也领略生命的伟大。”丰富的想象力要靠知识的积累和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作者多读书,多阅历,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篇好的抒情散文就是一部教科书,它用最短的篇幅,最真的情感,最妙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抒情散文独特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0897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