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人。
乾宁二年前后,崔道融任永嘉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崔道融擅长作诗,与司空图、方干结为诗友,存诗多为绝句。有《东浮集》。
1、《田上》
崔道融〔唐代〕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全诗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2、《牧竖》
崔道融〔唐代〕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这是一首主要描写牧童形象的诗。前两句写牧童穿蓑衣戴笠帽的形象,然其一遇到陌生人,就装出一副神气的样子;后两句则写牧童之行事动作,其放牛时即躺于牛背上吹短笛,牛耕地时则于溪边田头玩耍。
此诗将牧童天真烂漫、悠然自得、调皮可爱的形象描述得十分到位。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浅白如话,将农村牧童生活的一面展示出来,体现作者内心的悠闲与恬淡。
3、《寄人》
崔道融〔唐代〕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又平又满的长江水,缓缓地流着。好像我这远居客地的人思念故人的悠悠之情。落花有着与我共同的怨恨,落到地上时总是没有一丝儿声音。
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故人的感情。
4、《春晚》
崔道融〔唐代〕
三月寒食时,日色浓于酒。
落尽墙头花,莺声隔原柳。
三月的太阳,美艳而温和,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十分舒服,令人陶醉。墙头的花已经悄悄落光了,隔着柳树才能听到莺声。
这首诗完全是景色描写,通过景色描写来烘托作者的情绪,不明言惜春,而让惜春之情从景色中自然地透露出来,正如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说:“通首只写景,而惜春之意自见。”
5、《槿花》
崔道融〔唐代〕
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
东风吹桃李,须到明年春。
槿花一开一合,只在一天之内,故谓日日新。而东风中的桃李,若想一开一合,那还需等到明年的春天。
崔道融的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不加雕饰,没有着意刻画槿花姿色如何,紧紧抓住槿花虽易凋谢,但也易开的特点,既表现了诗人对槿花“一日一回新”的赞誉,也从中引发了对桃李难得再见,重开须到明年的叹惋。
6、《古树》
崔道融〔唐代〕
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
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
春回大地,古树发芽。尽管一时还比不上那些正处在壮年时期的树木枝叶繁茂。
但是也不要说它没有生机,假若它一旦萌出新枝嫩芽,也还能长成粗壮的树干呢! 诗虽为咏古树,但有歌颂老当益壮的意味。
7、《西施滩》
崔道融〔唐代〕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诗人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8、《春墅》
崔道融〔唐代〕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
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
人们在阵阵蛙鸣中,不知不觉间迎来了春社日,社日一过,田间的农事就开始忙碌起来,正午时分,邻家妇女给田间劳作的家人送饭归来,一路上野花飘香,春色美丽,她却浑然不觉,只顾匆忙赶路。
此诗描绘了农村田园的风光,反映了农村和农民的生活,通过饷田村妇无心无暇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特定场景,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含蓄地讽刺和批判了那些游手好闲的剥削阶级。
9、《寒食夜》
崔道融〔唐代〕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客居异乡,关山万里,唯有晴朗之夜,天涯共一明月。此时抬头见明月,俯首见银光,最易触动乡思。
此诗抓住了人们这一普遍心理,由地下散碎的月光写对故乡的情思。况逢节令,乡思更是源源不绝而来。末句一个“贮”字,把乡思越来越浓且排解不开的心理过程,传神、细腻地写了出来。
10、《月夕》
崔道融〔唐代〕
月上随人意,人闲月更清。
朱楼高百尺,不见到天明。
月亮升起来了,月儿仿佛随着人的心意在变化,人有空闲欣赏月亮,月亮便显得更加清澈明丽。百尺高的朱楼里的人,只知道彻夜纵乐,竟然一直到天明都没有欣赏月夜的美景。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月夜的描述,讽刺了那些只知彻夜纵乐的富贵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