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描写清明节的惊艳古诗词,你了解多少?一起邂逅古人笔下的清明节~
01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词大意: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用碧玉做成的台阶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里走走停停。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地欣赏盛开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首句,描写出诗人所处宜人的环境,朦胧的月色,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
第二句,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致华美的建筑,好不爽朗。
第三句,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
最后一句写诗人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他安静下来认真倾听,欣赏眼前的花。整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02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诗词大意: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雨中问路图。
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而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雨纷纷”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
接下来诗人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思。
后两句笔调一转,通过牧童活泼俏皮的一指,诗人心头的阴云散去,全诗气氛豁然开朗。
这首诗语言平淡,没有引经据典,但诗人妙笔独运,化平常为神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03
清明
宋 ·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人。
诗词大意: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自己过清明时的凄凉,用“无花无酒”“似野僧”这样的描述,形象地把自己的清苦总结了出来,又通过“晓窗分与读书灯”一句,表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
04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诗词大意:
梨花风吹的时候宣告着清明时节的到来,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了城。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宜人的美景。
赏析:
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用心,促使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
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05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诗词大意:
京城一年一度又到了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颔联,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颈联,诗人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花落草生、莺飞蝶戏,令人舒心。
尾联,笔锋一转,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各种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
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06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
诗词大意:
泪水沾满纶巾,连绵不断。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
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
石马立在道路两旁,纸鸢在半空中旋飞。
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赏析:
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赴徽州上任途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前四句写诗人于清明山行道中所见的景象: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不见一个人影。
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只有乌鸦四处觅食,暗示出长眠地下的死者亡灵的寂寞。
诗人借清明时节山行道中两旁的所见所闻,暗示对死者的慰藉,反映作者背乡离井的失落,惆怅的思绪。
07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诗词大意: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