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潮曲》
赤潮澎湃,
晓霞飞动,
惊醒了
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
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
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何论黑,白,黄,
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被,天下文明。
只待共产大同。
看!
光华万丈涌。
二、《铁花》
我不在柔和细腻的自然里,
我不在繁美华盛之中;
在这烟气迷天的工厂内,
锻炼着我的铁花,火涌。
铁花受不着阳光的煦和,
铁花领不着月光的抚慰;
小炉里融融的火飓,
嗤嗤地烧着了花蕊。
那地方锤子的声音来得蠢,
那地方金铁的声音来得紧;
好一似铜松拂着刚风,
我真爱上了,舍却不忍。
不是那轻挥羽扇,妙舞回旋的﹣-
而是那胼胝满目,-﹣是有力的掌。
工厂里燃着不熄的火苗,
照耀我这壮勇无畏的胸膛。
我吹着铁炉里的劳工之怒,
我幻想,幻想着大同,
引吭高歌的……醉着了呀,群众!
锻炼着我的铁花,火涌。
瞿秋白(1899.1.21-1935.6.18)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新文学运动重要领导者,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文学研究会会员。原名双,又名爽、霜,笔名宋阳、何苦、何凝、史铁儿等。江苏省常州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外地教书糊口;母亲能诗善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给予了启蒙的教育。中学时代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革命的思想。他的母亲为生活所迫而自杀。他先是到无锡乡下一小学任教,后来(1917年)又流落北京,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这期间,他开始翻译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并研究佛学与哲学,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成了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同年末,他与郑振铎、耿济之等一起创办宣传新思想的杂志《新社会》旬刊。一九二○年末,他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访问,写了许多散文与报告文学,后收入《俄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书中。
一九二二年二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三年初由莫斯科回国后,担任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上海大学这所革命学府创办后,任该校社会科学系系主任。一九二七年,在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他主持召开了党中央”八七”会议,大会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
一九二八年七月,出席中共全国第六次代表大会,同年又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一九三○年回国后,主持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他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他和鲁迅在上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写下了大量的文艺理论、诗歌、政论、杂文等,愤怒地揭露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同时也翻译了许多俄国和苏联的文学名著。
一九三四年初他前往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和人民教育委员,还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了党的艺术骨干,倡导搜集民间歌谣。
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随军过汀江时不幸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抒写个人心志的诗词和《多余的话》,拒绝了国民党的威胁、利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同年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他牺牲后,鲁迅以重病之身,为他整理出版了《海上述林》(1936年,上海诸夏怀霜社),以后又出版了《街头集》(1940年,霞社)、《论中国文学革命》(1949年,香港海洋书店)。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瞿秋白文集》,一九五九年出版了《瞿秋白选集》和《瞿秋白论文学》,一九八二年又出版了《瞿秋白诗文选》。他的主要译著有:《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高尔基创作选集》、《高尔基论文选集》、《铁甲车》、《紫恋》、《少女之誓》、《屋卡珊尼告莱特》、《法兰西近代短篇集》、《醉男醉女》、《良夜幽情曲》,高尔基的《为了人类》(与吕伯勤合译)、普希金的《茨冈》、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唐吉诃德》和马尔赫察的《爱森的袭击》等。他的译著,准确、通畅、优美,被鲁迅誉为”信而且达,并世无双”。
《赤潮曲》发表于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一期,后收入《瞿秋白文集》第二卷,但文字与格式和发表时略异。
瞿秋白在莫斯科考察期间,亲自参加了红场的盛大游行、电力劳工工厂的庆祝大会,访问了各界人士,并两次会见了列宁,聆听他的”诚挚果毅的”演说,亲眼看到苏维埃政权在战胜国内外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从而使他更加坚信只有走列宁所指引的道路,被压迫劳苦大众才能真正获得解放。《赤潮曲》正是瞿秋白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激情的情况下写成的。
《赤潮曲》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优秀的歌曲之一,也是继先烈李大钊的《欢迎独秀出狱》(1919年)、周恩来同志的《生别死离》(1923年)之后,无产阶级诗歌的又一成果;同时也是作者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诗第一节,作者根据切身的观察与体验,概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潮流和它对中国的巨大影响。瞿秋白在莫斯科期间,曾多次著文赞扬十月革命。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写道:”一九一七年之秋,俄罗斯红光烛天,赤潮澎湃,虽然深寂的乡僻,余波荡漾,犹与沙岸石砾相搏击,激厉清刷。革命的风暴时期,群众集会的社会心理现万丈光焰,不可阻的伟力。-﹣二十世纪历史的事业之第一步。”(《赤都心史·”什么!”》)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即作者二十三岁生日时,又曾专门以《晓霞》为题,写下这样热情歌颂的文字:”……一望远东,紫赤光焰,愈转愈明,炎炎的云苗,莽然由天际直射,烘烘烈烈,光轮轰旋,-﹣呀!晓霞!晓霞!此时此际,未见烈日,-﹣也许墨云骤掩,光明倏转凄黯,不然也只遥看先兆,离光华尚远;然而可以确信,神明的太阳,有赤色的晓霞为之先声,不久不久,光现宇宙,满于万壑。欣欣之情,震烈之感,不期而自祝晓霞。……革命怒潮的先声,那正是’天地青’的时候。革命赤日的遥光,那正是’晓霞’的散彩。”(《赤都心史》)
“赤潮澎湃,晓霞飞动”这两句诗,可以说正是上面作者所描述的这种宏伟气象的凝练写照,表露了作者对这个伟大的革命由衷热爱和欣羡的情感。”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这两句诗中,用”五千余年”和”沉”来形容梦,写出了祖国灾难的深重、久远,”惊醒”二字,表明十月革命的”赤潮”对中国人民的觉醒所起的振动与冲击的作用。
诗的第二节,集中写出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祖国人民的觉醒以及走向斗争的浩大声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一九二二年一月到一九二三年二月,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正是这如火如茶的革命大好形势的艺术表现。
诗的第三节,以斩钉截铁的语言,指出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罪恶之源,号召人民为”捶碎”这根源,为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而”奋勇””猛攻”!
诗的第四节,诗人把视界从祖国扩大到全世界,号召一切被压迫的奴隶团结起来,为奔向共产主义美好的明天而并肩战斗。
诗的最后,用喷薄欲出的太阳放出的万丈华光,来描绘战斗中的祖国和人民,来形象地表现方兴未艾的革命斗争,表达了他无限振奋、乐观和自豪的情怀。
这首歌词,语言形象而凝练,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有力,富有强烈的鼓动性。
瞿秋白在《赤俄新文艺时代的第一燕》一文中写道:”俄国俗话说得好:’一燕不成春’。虽然,春来第一燕,至少是天地回和的朕兆。何况惊蛰之后雷声震发,百花齐放,那第一燕,正是此后第二第三以至于千千万万的先锋。”(《瞿秋白文集》第3卷,第551页)我们同样可以说,瞿秋白的《赤潮曲》不愧为我国无产阶级”新文艺时代”的”漏泄春光的第一燕”。
《铁花》这首诗作于一九二三年,发表于同年上海《文学周报》第九十二期上。
瞿秋白在《荒漠里﹣﹣一九二三年之中国文学》一文中说:”唉,中国的新文学,我的好妹妹,你什么时候才能从云端下落,脚踏实地呢?……劳作之声还远着呢。现在正是’黄金’时代,有黄金便有甜吻,那手足胖胝的蠢人,哪里在诗人眼里!黄金时代开始,人格赖黄金而解放,恋爱赖黄金而自由,礼教赖黄金而摧残﹣﹣黄金自己要制礼作乐。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可是世界的……可是挣扎在汗血里的人,也许有呼号之声。”(《瞿秋白文集》第2卷第232页)《铁花》一诗,正是我国工人阶级走上革命舞台不久所出现的,描写”手足胼胝的蠢人”、表现”挣扎在汗血里的人”的”呼号之声”的优秀之作。
诗中通过对”铁花”的着力刻画和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工人阶级的真挚情感。”铁花受不着阳光的煦和,铁花领不着月光的抚慰”,两句诗生动写出打铁工人悲惨的境遇和卑贱的社会地位,但是,透过”小炉里融融的火飓”,诗人却看到了他们那纯洁的心地,广阔的襟怀,透过”嗤嗤地烧着”的”花蕊”,诗人却看到了他们那热烈的情感,质朴的性格。可以说,”铁花”的形象,鲜明而集中地表现了工人劳苦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情绪。
诗中的我,是一个觉醒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既没有留连于”柔和细腻的自然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欣羡那”灯红酒绿”、”繁美华盛”的富有者的生活,而是置身于”烟气迷天的工厂内”,置身于劳苦工人的行列中,尽管这里锤子和金铁的声音来得如此蠢笨而紧张,他却”真爱上了,舍却不忍”。正是工人阶级可贵的品质,照亮了他”壮勇无畏的胸膛”,使他预感到革命斗争的大好形势必然来临,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美好的幻想。由于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浓重更炽烈的抒情色彩。
瞿秋白曾精辟地指出:”诗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和韵脚(押韵是不是押在每一行的末一个字,这是次要的问题,可是,即使是自由诗也一定要有节奏的)。”(《瞿秋白文集》第3卷第631页)他创作的新诗,包括《铁花》在内,大多具有泉漏铿锵、抑扬迢递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铁花》共五节,每节前两行诗,基本上都是运用排比与对称的句式,构成节奏的”顿”数也大体相同,后两行则略有参差,首尾两节最后一行,是复沓,起到前后照应、回环往复的艺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