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一直流传甚广,其实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同样如此。很多古诗词,不同的人去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很难分出对错。
就像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于这句话一般的解读都是“青山遮不住滚滚奔腾的江水,它毕竟还是会东流而去”,其中“不住”二字被理解为“挡住”。但是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却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此句中的“不住”应该是“不停,不断”的意思,这整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无数青山不停地阻挡奔腾的江水,本来流向东方的江水,只能往东流去”。
这样的理解虽然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首词本来就是写的愁绪,整首词都是黯然销魂,如果按照一般的解读,这两句所表达的情绪就是慷慨激昂的,这和全词的意境有点相悖。而且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句,这句诗中的“不住”就是“不停”之意。所以雷海的解读虽然新奇,但确实是有自己的论据,这样的解读难论对错,正是应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最近同样是诗词大会的一位选手,对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玉人何处教吹箫”课本中的解读发出了质疑。那么他的质疑有道理吗?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曾经在扬州做官,和同僚韩绰关系莫逆,两人时常一起出没于烟花柳巷之地。后来杜牧调任至京城,但是偶尔也会想起在扬州的美好生活和好友韩绰,于是便写了这首诗寄赠给韩绰。
这首诗前两句主要描写的是深秋江南的风貌。从远处看来,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诗人目睹着京城深秋的凋零,不由想起江南的这个时节花草还未凋零。首句既描写了江南的山清水秀,其实也是侧面点出了诗人和友人相隔甚远,中间隔着隐隐青山和迢迢流水。而京城秋日的萧瑟和记忆中江南的秀美风光,不由让诗人对于江南的山清水秀产生了浓浓的怀念。
江南那么多的好风景,那么诗人影响最深刻的又是什么呢?这自然就引出了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关于“二十四桥”,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扬州城内原本的二十四座桥,另外种则是指吴家砖桥,因为古时候有24位美女在这座桥上吹箫而得名。不管是哪种说法,反正有桥有明月夜,自然少不了红船画舫,自然少不了莺莺燕燕,而想起曾经和韩绰一同在这样的夜色中寻欢作乐,诗人便不由打趣好友“玉人何处教吹箫”。那么这句诗到是什么意思呢?
这最后一句中“玉人”二字,我们普遍的理解都是美人,毕竟“美人如玉剑如虹”,但实际上在唐代“玉人”也可以比喻俊朗的才子,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就有“疑是玉人来”的诗句。所以这里的玉人指的就是元稹的好友韩绰,毕竟这首诗诗名叫《寄扬州韩绰判官》,倘若全篇没有韩绰,那岂不是很怪异。
这其实比较好理解,自古以来争议比较多的是这一句中的“教”之一字,课本中对于这个字的理解是“教学”之意,应该读第一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韩绰你这个玉人在哪里教人吹箫?
但是对于这种理解,诗词大会选手陈曦骏却是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里的“教”意思应该是“使或者令”,读第四声,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韩绰你这个玉人在哪里命令美人给你吹箫演奏?
如果是单纯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两个理解都说得通。不过陈曦骏却是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让人感受到了这位80后小伙的高明。他是从诗的平仄入手,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七言近体绝句,三平尾在格律诗中是大忌。所以在这里“教”必须用去声,也就是应该理解为“使或者令”。不得不说这样的解释确实比课本中的更令人信服。
而且在笔者看来,作为杜牧好友的韩绰,本就是一名官员,在花前月下之际,他应该是尽情享乐的,又怎么会去教歌女怎么吹箫演奏,这明显也是不合逻辑。所以我个人是更支持陈曦骏对于这首诗中“教”字的解读。
其实关于这个字,古人也是争了很多年,在《唐绝诗钞注略》就有“唐诗中‘教’字皆乎用,无去声字;且‘学吹箫’煞有风致,‘教吹箫’有何意味耶?”这样的记载,显然当时对于这个字就有不同解读的争议。
那么通过对于这两种解读的了解,大家更倾向于哪一种解读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