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中国文化中一块绚丽的瑰宝,是文字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的诗词,说尽了人世沧桑,也描绘了美好景象,特别是诉说情感的诗词,尤其是讲述离情别思的诗词更广为传诵。今天,我们还是说“思君令人老”。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我是一段很正经的介绍〕《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 〔我是一段不太正经的感受〕这是一首让我难受、憋闷的诗。为了什么难受、憋闷呢?最开始并不是为了诗中的相思之情,而是对诗句的理解,怎么也想不透,始终存在疑问。但不能卡在这里啊,就尝试着变通,最终似乎算是有了一个答案吧。这里提个头,后面再说,因为憋闷的原因在后头。
这又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诗。但相对于《冉冉孤生竹》更易于理解,因为这首诗并未有太多引喻,相对直白。据《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等介绍,这首诗是反映女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思念的诗。我读了两遍,也这么认为,于是开始了细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首句用了叠字,“行行”,走啊走,这就走了很远。“重(chóng)行行”,又走啊走,不停地走,实在是走了很远。
“生别离”,即生离死别的意思。生离死别是人世间的两大痛苦,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就说道:“悲莫悲兮生别离。”悲伤莫过于“生别离”了。然而,我觉得白居易对“生别离”的阐述,更痛入心扉,那就是“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这种伤痛,相信太多人经历过了,然而能像白居易形容得如此贴切的,并不多。
整句来看,就是“你走啊走啊不停地走,让我经历这难以忍受的分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万余里”,“万”是个概数,表示遥远,并非真的是一万里。
整句来看,就是“你我相隔万里之遥,各在天涯的一方。”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句很直白,就是“路途既险阻又遥远,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泛指在西北地区产出的马匹。
“越鸟”,指南方的鸟。
这两句是比喻,用北马和越鸟喻对故乡的思恋。整句的意思是“北方的马来到了南方也依恋北风,南方的鸟来到了北方也会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远”,久。
“缓”,宽松,指衣服宽松,暗指人瘦了而导致衣服变得宽松。
整句来看,就是“你我分离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我因思念你而消瘦,衣服一天天变得宽松。”
到了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前有“相去万余里”,后有“相去日已远”,说明其丈夫已经走了很远,且走了很久了。对于一个长期独守空房的女人来说,要说心中毫无疑虑和怨恨,也不现实的。故此,前句用马、鸟来喻思乡这一人之常情,更是指出了女人心中的怨,那就是禽兽尚有思乡思亲之义,而你却怎么还不回来,难道已经不把我放在心上了吗?这么讲,可能有人会不高兴,毕竟这不符合对这首情诗的纯美的解释(人都是愿意向美好的方向去看吧)。但当我读到这里,除了读出女子强烈的思念之情,也读出了这样的心思,感觉女子是在问:你走么远,又走了那么久,是否也像这北马,像这越鸟一般,眷恋家乡,思恋家中的人儿呢?
据《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等资料,此诗作于东汉末期,正值世事动荡纷乱之际。诗中并未言明“君”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远行,但远行之前应该与家人有所交待,我要去哪儿,去干什么,去多久之类。而女子如此相思,应该是逾期未归,甚至音讯全无。若女子心中毫无芥蒂,似乎才是不合情理的吧。也正是有了这“思”、这“怨”,才有了后一句的比喻。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浮云蔽白日”,天上飘荡的云朵遮住了太阳,暗指女子的心情如被遮住了太阳的天空一样晦暗。
整句来看,就是“天上飘荡的云朵遮住了太阳啊,远游的人儿始终不回来。”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忽”,快速的、一瞬间。
“晚”,将尽的、末期的,如晚年、晚岁。
整句来看,就是“苦苦思念你让我面容憔悴而衰老,转眼一年就要过去了。”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有弃置不用的意思,如《淮南子·览冥》:“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还有一个意思,是人死的代辞,如《史记·扁鹊仓公传》:“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还有被丈夫(妻子)抛弃的意思。见班倢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勿复”,不要再。据清华大学谢思炜教授研究,“勿”、“复”连用,表禁止意愿,首见于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鲁生歌:“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加餐饭:当时习用的一种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据《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
说到这里,就要接一下前面所说的难受、憋闷的感觉了。因为这憋闷,主要就是让我纠结的“弃捐”一词。为什么要纠结这个词呢?是因为这个“弃捐”会引起对这首诗的另一种理解。
在一些资料中,是这样解释这一句的:“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或者是“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这样的解释,很显然,取的是“弃捐”的“置之不用、抛弃”的意思。可是,“抛弃就不要再说了”“置之不用就不要再说了”,来引申到“许多话、这些话就不要再说了”,总感觉有些牵强,而且越想越牵强。虽然我对文言文的知识和理解很浅陋,但对这种翻译和解释方法,心中就是难以顺畅通达。再说,“弃捐”作抛弃或置之不用,总要有个宾语是吧,要抛弃什么呢?抛弃我满心思念的话语不再说了吗?这和后面的“勿复道”似乎也是接续不下来的。
于是,我纠结。
然后,我试着把“被丈夫(妻子)抛弃”这一义代入到诗中,试着看能否解释更顺畅一些。用此义,这句诗就变成了“你要抛弃我(离开我、我们离婚吧)这样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你要多吃饭,保重身体”。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究竟谁要抛弃谁?谁不要再提这样的话?假设是丈夫在临行前对作者(女人)说:现在的社会乱成这样子,我又不得不远游,此行万里,不知归期,我们分开吧,我走了,你再找个能照顾你、陪伴你的人吧。那么,女人在思念丈夫的时候,诉说了一番相思苦恼之后,说出这样的话,表现出了其对丈夫的理解和关怀,这似乎讲得通,而且这诗里的思念就真真让人心痛了。当然,这样前面的“胡马”“越鸟”也就没有了猜疑的含义。
那么,不妨再假设是作者(女人)说出“弃捐”,又是种什么境况?丈夫在临行前,作者对他说:你要走了,路途遥远,不知归期,我独自一人在家又没人照顾,咱们分开吧。这就绝情了,而且与前面所有的思念啊、憔悴啊、眷恋啊都搭不上了,所以,不合理。
那么,如果真是女人说出“弃捐”来,有没有合理的假设呢?还真有。于是,就出现了又一种新情况:
丈夫不得已要远行了,临行前,妻子对他说:你要走了,路途遥远且不知归期,一路上艰辛万分,你独身一人又没人照顾,这样吧,如果在路上你遇见了可心的女子,能够对你好,照顾你这一路奔波,那么,你就抛弃我吧……
丈夫没答应:你放心,再苦再难我也会照顾好自己,你不要这么想,好好保重,等我回来。
丈夫离家,一路远行,走走停停,快到一年了。他对妻子的思念难以抑制,感情喷薄而出,在行旅中写下了一首诗:
我走啊走啊不停地走,这一走就和你生生分离了。
我们相隔万里,一个在天这头一个在天那头。
路途险阻又漫长,哪里能知道再见面是什么时候?
北方的马来到南方还依恋着北风,南边的鸟到北方还在南边的枝头筑巢(我的心里也像这胡马、越鸟一般充满着对家的眷恋和对你的思念)。
我这一走这么久,消瘦得衣服都一天天宽松了。
飘荡的云朵遮住了太阳,让天空像我无法回家的心一样昏暗无光。
思念着你让我形容憔悴衰老,不知不觉竟离家一年了。
让我抛弃你的话你就不要再提了,你在家里一定要好好保重,多多吃饭。
这么读完,我感觉顺畅了,可心里更难受了。这是首男人写给在家等待自己的妻子的诗,这个男人有个好老婆!这个男人也是个忠于爱情的人。
在东汉末年纷乱之时,人有太多无法抗拒的原因而离家远行。妻子为了能让丈夫得到更好的照顾,不惜让他抛弃自己。而男人怀揣着对妻子的思念,奔波劳苦,越走越想,真的是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啊。这里边,没有所谓的猜疑和怨恨,只有深沉的思念和爱情。
对这首诗,没有什么写作手法之类的思考,就是觉得这是首好诗,不论作者是丈夫还是妻子,都可谓言语平实,如叙家常,读完却能够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觉得这妻子可敬,这男子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