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千古风流。霸王英雄肝胆,末路悲歌;虞姬柔情似水,坚贞如剑。
(一)虞姬实无其人
英雄美人的故事传唱至今,可有人问一问,这个虞姬从何而来,真有其人吗?
其实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只有这么一句话:“有美人名虞。”——有一个叫虞的美人。而这个“虞”是她的名还是姓?她多大?她是哪里人?有哪些事迹?一概不知。
而其他文献里的描述,不过都是在《史记》的内容上发挥而已。
她只是毫无铺垫地突然降临在项羽临近剧终的时刻,舞了一回剑,然后瞬间隐形,再也无人提及。就像烟花一样,闪现一下就消失了;更像神秘的天外来客,来无影去无踪。
不要说,因为她是女性,所以不会留下太多痕迹——你去翻翻《高祖本纪》,看吕后的分量占到多大。如果真有虞姬其人,即便不像吕后那样积极地参与政治斗争,也自然会在项羽的生活里留下些起码的记录。
太史公为何厚此薄彼呢?
其实,不是太史公忽视虞姬,吝于记录,而是无可记录——本来就不存在什么虞姬。
这是一个在老百姓的口头文学里创造出来的人物。
(一)“虞兮虞兮”正解
《项羽本纪》里记录了霸王谢幕前的咏叹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垓下歌》里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后来所有创作的源泉。要说明虞姬不存在,首先要读懂这一句。
霸王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夸英雄盖世;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时运不济,又感慨乌骓马多情而不肯离去——那么多故人舍弃了我,这与我共同征战多少的乌骓马,它却不肯走;第三句深情款款,“骓不逝兮可奈何”,说乌骓马你不肯走,我能有什么办法?——第四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怎么可能从战马一下跳到美人?
先怜惜战马,再怜惜美人,在霸王心里,人不如马吗?——果真这样,这个故事也就不凄美了。不管你怎么想,先话别战马再想起美人的英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
所以“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句根本就不是在说美人。
在说什么呢?
对于自小听惯评书的朋友来说,这基本上不成为问题。
“虞”是在喝马。凡驾驭马匹,欲起前进,则呼“驾——驾——”;欲其停止,则喝“虞——虞——”。
这一句,还是在和战马说话。汉军重重包围,四面杀声阵阵,久经沙场的乌骓马,知道大战在即,不由激动腾跃,霸王一边揽辔抚摩,一边口中轻喝“虞——虞——”,这“虞——虞——”落在纸面上,就是“虞兮虞兮”。
三四两句连起来就是:乌骓马不肯走,怎么办啊?虞——虞——,怎么办啊?
这就是《垓下歌》的真相。没有什么美人,就是一个战士在与他最爱的战友——乌骓马做最后的告别。
这也是一种悲壮。少了那一缕柔风软雨,倒也更为苍劲悲怆,叫人不胜唏嘘。
(三)另一个真相:悠悠万事,唯情最大
没有什么“霸王别姬”,只有“霸王别马”。这就是真相。
但是这不是真相的全部。
另一个真相是:
虽然项羽失败了,但是人们更同情他,崇拜他,所以愿意以高度情感化的、审美化的姿势去理解这个人物,传颂他的故事。在《垓下歌》的流传里,因为人们对“虞兮虞兮”产生了美丽的误会,于是共同创作出虞姬这一个既温柔又坚贞的女性形象,演绎出霸王别姬这一场浪漫凄美的传奇。
我们的审美素来喜欢悲剧。凡民间久演不衰的经典戏曲,几乎都是悲伤的故事。失败英雄的形象从来都更有感染力,如果再加上些温柔缠绵的因素,那简直美到酷炫。
成王败寇,那只是权力角逐的游戏逻辑,从来不是老百姓的情感尺度。
所以霸王别姬的故事即便是虚构的,我们也愿意相信,因为这个画面太美,这个霸王太多情——睥睨天下的英雄,对他的心上人。
天下之大,江山之重,终抵不过人们心头一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