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代气象万千、繁荣昌盛,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便开始走向衰退,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其中也包括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不再如之前那样受到重视,很多有识之士也难以得到提携,那些寒门学子更是仕进无门。
中唐诗人韦应物虽然有幸成为滁州刺史,不过他也经常愁闷不堪。诗人晚年牵挂着朝堂之事,关心着百姓疾苦,他觉得仕途无望,同时还一直忧国忧民。这种矛盾心情不断地折磨着他,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便颇感郁闷和无奈。下面介绍韦应物的《登楼》,抒写了诗人心中的烦恼,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
《登楼》
中唐 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作者在一个晴朗的秋日登高望远,看见满山红叶,忽然觉得时光飞逝,顿时生发岁月蹉跎之感。首句点出“登楼”的主题,“兹”是这个的意思;一个“日”字,传达出作者每天都要登楼远望。
诗人为何要如此频繁地登上这座高楼呢?一般来说,登楼可以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欣赏到更多、更好的景象。视野开阔、心境宽广,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就会遗忘,从而达到纾解愁闷的目的。诗人几乎日日登楼,说明他心中经常烦闷不堪,又无人可诉,只好独自寻找一处可以排遣烦忧的地方,而高楼很自然地就成为首选之地。
第二句中的“流岁”,就是指时光如流水一般,在不经意间消失,正如孔子在江边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暗”字,描写了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说明作者平时工作繁忙,经常走村访户地访问,又被各种应酬束缚了手脚。等到他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早已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他可能正疲倦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韦应物年轻时不求上进,经常和一帮豪门子弟在一起瞎混。等到他希望刻苦学习,争取上进时,早已蹉跎了无数光阴。作者48岁时担任滁州刺史,在任期间他非常勤勉,不仅积极干好本职工作、造福一方百姓,而且还希望通过勤奋工作,找回一点逝去的岁月。可是时间的车轮只会朝一个方向前进,不会给任何人回头的机会。
后两句解释了诗人为何具有蹉跎之感,“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诗人惆怅地说,我这位淮南太守实在无聊,幸好山冈上遍布着璀璨的红叶,让我心中得到了些许安慰。
淮南守就是滁州刺史,唐代时滁州归属淮南道,那里既没有丰富的物产,又缺乏发达的工商业,百姓们也是靠天吃饭。遇到几个灾年,他也觉得束手无策。
相比起自己年少时那种骄宠荒唐的生活,韦应物在滁州的宦途生涯真是伤透了脑筋。生活艰苦、工作繁忙,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蝗灾旱涝、税负沉重,也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事情。
但是诗人实在难以效仿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他也非常理解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诗人就逐渐地萌生了隐居之意,每次登高,他也会在心里盘算着应该如何取舍。此时秋光中的满眼红叶,却让诗人沉迷留恋,不肯归去。
韦应物的这首诗行文朴实,不见一个典故,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构思巧妙,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心情。作者借助“秋山、红树”等意象,抒写了自己好像暂时忘记了忧愁和烦恼。不过诗人看似淡然无意,其实那些烦忧却难以轻易地被驱除殆尽,依然会如影随形地陪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