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王昌龄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明明是写“相思之愁”的艳诗,却给人一种旷远无边的苍茫感,于“觅封侯”的沙场之上,感受到大唐将士舍生忘死,马革裹尸的飒爽英姿。

闺中的少妇,不知道相思情愁;春光明媚,她盛妆艳粉,缓步登上华丽的高楼。这是写“闺怨之时空”。即,春日,自家的翠楼之上。

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个愁是什么,题目可以回答,即闺怨之愁。明明闺怨是一种愁,诗人偏偏说“不知愁”。如果在冬日蛰居的日子,可以不去想久别的丈夫;那么在“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春日里,相思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了。所以,闺中少妇不是“不知”,而是相思之愁没有被唤醒罢了。

“翠楼”二字,点出女主尊贵特殊的身份,有别于一般妇女。“凝妆”,是一种仪式感,是对春日的尊重,对自己美丽的尊重,对远方战场上的夫君的尊重。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悲伤与凝重,也是内心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召唤。这一句登楼远眺可视为过渡句,为唤醒相思之愁提供了必要条件。

 

忽然看见远方古道上,杨柳依依的春色,无边无际;于是心中感到后悔,不该让丈夫从军出塞,建功封侯。这是写“闺怨之原因”。即,丈夫寻觅功名,不能在身边陪伴自己。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建功立业,正是大唐男儿的不二选择。然而,长久地分别,难免会有一丝抱怨之情。但这首诗的妙处,并不在于“抱怨”,而在于“封侯”。“悔教”,也是“教”,“教”是主旋律。只这眼前的一排杨柳色,唤起一段边塞之思罢了。而这拉长的辽远时空,也为这相思之愁添加了一抹大唐的壮丽与辽阔,颇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浑气势。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同于一般诗人,其底色是大唐的壮阔与雄浑,苍茫与辽远,自信与荣耀,故而下笔格调高远,情思雅正,意味悠长,而又发人深省,是闺怨诗中的一股清流。

闺怨王昌龄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21496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