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

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历来有进攻南诏(今云南一带)和用兵吐蕃(今西区)两说。其实,以往的评论家们太拘泥于史实,而不懂得文学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更集中的道理,反而缩小了这首诗的现实意义,好象这首诗仅仅是为某一次战争而发的。应该说,这是一首反对唐王朝黩武战争的政治诗,反映了唐王对外用兵的频繁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它是作者“干预生活”的表现,它的现实意义巨大的。同时,这首诗也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是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会现实,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里程碑。

开头七句,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惨的送别图,也就是这首诗的典型环境车子辚辚地响,马儿也在悲鸣,路上的行役之人全副武装,神色严肃、紧张。路的两旁是送别的人群,有父母送儿子的,有妻子送丈夫的,有儿子拉住父亲的,他们边走边送边哭,扬起的尘埃,连咸阳桥都看不见,他们的哭声,一直冲上云霄!生离死别,活着回来的希望是渺茫的,一家老小,将来的生活又作何依靠!这样的仗,是人民愿意打的吗?完全是出于无奈和逼迫,完全是因为统治者的好大喜功!这幅经过艺术夸张的送别图,充分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它的思想意义是用不着仔细揣摹的。

接着诗人便借行役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反对这种不义战争的态度,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开始,到“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为止,是一层意思,重点在申述战争的频繁和田园的荒芜,而矛头直指“武皇”,——最高统治者,这是人民苦难的根源。这里,作者用“道旁过者向行人”一句带起,引出了“行人”的话。“但云”二字,细致地描绘出了行人愤恨又不敢直说的心情。“点行频”,是说征调频繁。乍看起来这三个字只是反映了现实,其实在这三个字背后,蕴藏多少血和泪!这叫做寓悲愤于平淡之中。接着便用四个对句具体地写“点行”之“频”,防河、营田、戍边都是说明征调的频繁的。“或”、“便”“还”几个副词,“十五”,“四十”两个数词和“头白”这个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更把这种频繁的气氛椎到了顶点。诗以强有力的事实叫人叹服,确实是民无宁日:下面诗人便以汉喻唐,指出从“山东”(指华山以东)以至“秦”,都一样是田园荒芜、村落萧条、民不聊生而不异鸡犬。“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全国农村悲惨景象的生动写照,更是唐王朝外强中干、每下愈况、气息奄奄的征象!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正是“武皇”吗?边庭杀戮,流血已成海水,他却要用武力不断拓展边疆,野心永远没有止境!这是人民的怨愤,这是正义的呼声:杜甫在这里,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将人民蕴藏在心底里的怒火喷发了出来,这,便是这首诗千百年来在人民中间光辉不灭的原因所在。

诗,用“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二句将奔泻而下的语意产生了一个停顿和转折,进入了新的意境。这一层重点在发泄他的激愤的言语。最后想象出古战场上一片鬼哭神嚎的场面,更为诗添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加了诗歌的战斗力量,这里“役夫敢申恨”是役夫怎敢申恨的意思。明里说怎敢申诉怨恨,其实下面的话便全是申诉怨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是应上一段的“点行频”和“秦兵耐苦战”的。关西卒者,函谷关以西的卒,就是秦兵。“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二句,是应上段“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应开头“爷娘妻子走相送”的,也可以说是征夫对自己爷娘的诀别之词吧:你们为什么生下我这样一个男儿呢?现在却被送去战场,死于异地,反而不如女儿那样,可以嫁给近邻,朝夕侍奉你们了。多么沉痛的语言,多么激愤的声谓,读之怎不令人扼腕!最后四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凄厉的“鬼哭图”。多少好男儿,死于非命!白骨如山,血流遍野,他们变了鬼,尚且还要牵挂家事,要“烦冤”,要“哭”,这能不引起人们的同情?能不引起人们对不义战争的痛恨?“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是一向反对这种不义的战争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可是杜甫并未套用乐府旧题,而是自己创意立题,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创作出富于战斗性的诗歌。前人说:“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述,真豪杰也。”(仇兆鳌注引蔡宽夫语)这说明杜甫并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写诗,要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他深深地懂得这一点。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反对穷兵黩武,反映人民痛苦,这是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而表现手法却是成功地运用了夸张与想象,他抓住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加以夸张,说“哭声直上干云霄”;说送行和出征的人的众多,直至“尘埃不见咸阳桥”!最后“新鬼烦冤旧鬼哭”,全是幻想,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杜甫《兵车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2294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