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倒是多了几分悠远淳朴、宁静清新。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时所作。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乡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全词从枣花落到衣服上的声音写起,到敲门访民讨茶喝为止,表现了苏轼关心农事、体察民情的真诚,以及对淳朴淡然乡村生活的热爱。读完全词,让人不禁对山野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怀念。
光阴荏苒,虽然我们没有处在苏轼的朝代,但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感受那来自千年以前的山野趣味。想象一下,在某个燥热的午后,苏轼路过古村,村子内一派纺衣织布的繁忙景象,还有一位老者坐在柳树之下卖黄瓜,旁边天真顽皮的孩童们正在玩风车、涅泥巴。
自村中经过的苏轼,走走停停、酒酣意浓,让太阳一照不免又渴又困,很想找到一个地方歇歇脚、解解乏。敲了敲柴门,拄杖静候的苏轼暗自揣测:屋内会有人来开门吗?不知道能不能讨来一碗茶喝?
至此,词句并没有接着往下写,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一个多元的想象空间,显得余味悠长、回味无穷。或许,苏轼叩开了柴门,获得了主人殷切地招待,与主人相谈甚欢、共话桑麻。或许,主人外出打柴灌苗、并不在家,苏轼久候无望,只得转身离开。
等苏轼回到家中,提笔立就《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心中所充满的,应该有欣喜、欢乐、畅快、淡然。想来人生有限,能够度过这样的一天,也是十分难得且快意的吧。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每天都要在钢铁森林中奔波忙碌,哪里还有归园田居的时间和雅兴?即使有些休息时间,许多人都更倾向于追剧、手游,早已没有了回归大自然的心情。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淳朴乡村,离人们也越来越远了,仿佛只存在于梦里画中。
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告别祖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去拥抱全新的商机和变化。遥远的故乡,也只是成为了梦中遥不可及的诗意回响,一种终究远离却想要靠近的怅惘心情。而当在外漂泊的游子以疲惫之姿返回故乡时,又会惊讶地发现,脑海中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早已不是同一个故乡了。值得欣慰的是,故乡的有些人,还是温暖而可爱;故乡的有些风景,始终秀丽而熟悉。
其实,不管身处何处,此心安处即吾乡。我们该像苏东坡一样,随遇而安、因遇而喜,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充实。即使是去山林游玩一番,也可细细欣赏山间的美景。这样乐观、豁达、阳光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