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猴年的央视春晚上,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声!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儿!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低唱、欲语还休。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细声曼语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繁衍生息的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拥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热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观众喝彩,却被几个年轻的评委贬低得一无是处。陈道明当场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鄙夷地称之为“愚昧”。
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落泪的一幕——
电影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各地的院线经理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百鸟朝凤》仅仅是吹唢呐吗?错,它探寻的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八面来风中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它表达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中华大地,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它的激情,只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而奔泻,而我们的文化便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吞吐千年,涵纳古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神奇的书签
九月深秋,西风萧瑟。在满地落叶中,一枚鹅黄色的书签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我把它拈起来仔细打量:质如木,薄如纸,轻若片羽,味如秋香,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古朴淡雅之气。
“你好,我是书之精灵,我能为你连通书中的世界。”这枚神奇的书签竟然开口说话了。我一愣,随即觉得十分有趣。载满深奥文字的书籍对于我来说是毫无生命的存在,何来一个“世界”呢?夜阑人静,灯火已稀,我将这枚书签随手夹入一本《诗经》,随即沉沉睡去。
一阵麦穗的清香把我唤醒,睁开眼,脚下是连绵起伏的田野。我已化作一阵轻风,漂浮在碧蓝的空中。鹅黄色的书签引领我吹过百里田圃,田野中一群群正在劳作的农夫感受到了清风的吹拂,纷纷抬起头寻觅我的身影,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我听见远处传来几句歌谣:“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这不是《诗经·七月》里的句子吗?千百年前,先民们用简陋的农具在华夏大地上艰难地耕耘着,用汗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基。生活在物质丰足时代的我感到一阵愧疚,只能化作一阵清风,为他们拂去脸上的汗珠。那枚书签看到这一幕,赞许地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阵悲凉的吟哦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扭过头去,看到那枚书签正巧落在一个旅人的行囊上。他的身上穿着破旧的战衣,脸上写满了饥渴疲惫,正在凝望远方。这是《诗经·采薇》里的句子啊!我不由得接口吟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是一首思乡的歌谣,背井离乡的战士在异乡征战,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从战场归来的游子啊,你可知道,你这声声呼唤,触动了后世多少游子的故园之思!“思乡”始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往往是中国儿童最先学会背诵的一首诗。那枚书签仿佛读懂了我的沉默,轻轻地对我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诗经》的世界中,我自由地穿梭着。我看到一群辛劳的工匠,他们在清澈泛着涟漪的河边坎坎伐檀;我看到了乘着一叶柏舟的少女,她的眼中闪动着爱情的光芒;我看到左顾右盼的年轻人,他正徘徊在蒹葭苍苍的河畔,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我看到采集芣苢的女人们,平原旷野,风和日丽,鲜嫩的芣苢真多啊,看,她们采得多么高兴啊……
叮铃铃——突然,一阵闹钟的声音把我惊醒。睁开眼睛,一时恍然如梦,竟有一阵庄周梦蝶的迷惘。翻开那本《诗经》,那枚神奇的书签已经踪影不见,难道它也是梦境的一部分?我恍然了。
但我知道,无论这枚神奇的书签是否存在,书中,都有一个大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