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的诗词#每天小故事:郢书燕说
郢(yǐng)都是古时候楚国的都城,郢都有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已经是深夜了,烛光越来越弱,写信人渐渐地都看不清字了,他对旁边的仆人说:“举烛。”
仆人忙把蜡烛举得近一些,烛光亮起来了,郢人继续写信,可能是他写得太专注的原因,竟把“举烛”两字也写进信里了。
信写好后,连夜就发了出去。
不久,燕国的相国收到了这封信,全篇的意思都看明白了,可是唯独这“举烛”二字让他疑惑不解。
是什么意思呢?燕相仔细地琢磨,认真地思考,突然若有所悟地惊叹道:“我知道了,这‘举烛’二字太好了!”
旁人不解,燕相继续自作聪明地解释说:“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啊!”
后来,燕相就把这封信交给了燕王,并向燕王解释了自己对于“举烛”的理解,燕王深表赞同,非常高兴。
燕王按照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采纳他的建议,选拔贤能人才,治理国家。从此之后,燕国国力蒸蒸日上。
国家虽然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的确不是信中的原意,虽然牵强附会,却阴差阳错达到了最好的结果。
“郢书燕说”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原意是郢地人信中的误写,燕国人却为之解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郢人笔误,燕相误解,这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因为燕相对“举烛”的误解,而使燕国侥幸治理好了,但那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
对这个故事,韩非子下了这样的结论:“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意思是:燕国虽然是大治了,但它并不是人家原信的本义。而现在的学者,恰恰大都像燕相这类人,并无什么真才实学,只会穿凿附会那一套。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做学问不能断章取义,胡乱解释前人的片言只语,从中寻求什么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