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他辅佐朱元璋扫平天下,一统华夏立下不世功勋,但除了军师的身份,刘伯温本身还是个文学家,他曾经写下不少的讽刺故事,来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看他写的一个工之侨献琴的故事,看看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有一个叫工之侨的工匠善于制造琴,,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块上好的桐木,工之侨非常高兴,他觉得这块桐木精美无比,是制作琴的良材,于是他赶紧忙活起来,用工具加工这块桐木,没多久他就制作出了一把琴!
他给琴装上琴弦,随后就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悠扬,无比动听,工之侨很高兴,于是赶忙把这把琴送到太常寺主管音乐演奏的官员手里,官员找来乐师查看,乐师看了看这把琴,随后不屑的说道:这把琴看起来不像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随后官员就把工之侨赶了出来,工之侨抱着这把崭新的琴郁闷地回到了家里,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就找工匠在这把琴上雕刻古代人用的花纹,随后把这把琴装入盒子里埋入地下,等过了一年以后才挖出来,经过工之侨的操作,原本崭新的琴竟然真得变得有古琴的样子了!
随后工之侨抱着这把琴来到集市上售卖,一个达官贵人外出逛街,看到这把古琴,顿时惊为天物,随后花100两黄金将这把琴给买走了,之后这个达官贵人就把这把琴献给了朝廷的乐师,乐师看着眼前的这把古琴,连声称赞:真是一把精妙无比的古琴啊!
随后乐师就亲自弹奏起来,声音清脆入耳,响彻云霄,乐师边谈边对众人说,如此古琴,简直是世间珍品,无价之宝,众人听后也纷纷附和,达官贵人站在旁边也是洋洋得意,为自己目光如炬发现一把世所罕有的好琴而感到骄傲!
只有工之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唉声叹气道:真是可悲,原本一把好琴,不被世人所重视,偏偏要去做旧,经过达官贵人之手,才能重新被人所重视,如果社会上流行这种风气,那么这个世道也就没什么希望了,于是工之侨从此不再制造琴,跑到山里去隐居了!
这就是刘伯温笔下的工之侨献琴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能得到不少的启示,在故事里原本一把好琴为什么没有得到乐师的重视呢,因为它没有古琴装饰的加持,同时也缺少达官贵人的引荐,所以它才不会被重视!
乐师开始不重视好琴,是因为工之侨本身身份低微,这样身份地位的人进献的琴能是什么珍品?而后来达官贵人进献这把琴,乐师看人下菜碟,达官贵人身份贵重,进献的古琴自然也是贵重无比,即便是本身品质不好,乐师也会毫不吝啬他的赞美!
表面上说的是琴,但也可以引申为人,在当时的社会下,不少人才就像这把好琴一样,因为出身低微而不被朝廷重视,被排斥与朝廷之外,而一个人想要进入朝廷被重用,就需要攀附权贵,被权贵引荐才能进入朝廷,但是通过这样进入朝廷的人,大都是阿谀奉承之辈!
这些阿谀奉承之辈巧舌如簧,但是却没有真才实学,最终人才游荡于江湖之中,而朝中多是些没有真才实学的酒囊饭袋,这些人忝居高位,尸位素餐,祸国殃民,因而导致世风日下,百姓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这个故事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解读,那就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待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应该被事物外部的装饰所迷惑,而在当时刘伯温所处的时代,当权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这么的肤浅,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事物的内在!
看了工之侨献琴这个故事,也难怪刘伯温为何会去辅佐朱元璋而不是进入元朝朝廷做官了,刘伯温这样的人才不就像是工之侨手下的琴吗,虽然精妙无比,但是却被朝廷忽视,排斥于庙堂之外,而最终刘伯温选择辅佐朱元璋,帮助他推翻元朝的统治,平定天下,一统华夏,建立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