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中晚泊犊头解析

苏舜钦(1008一1048),字子美,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宋代著名诗人。有《苏学士集》十六卷传世。

苏舜钦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一诗历来脍炙人口,备受好评: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此诗前二句写雨前景色,后二句写雨中景象。阴云垂野,草色青翠,一树幽花,鲜明耀目。布置巧妙,善状光景。最后一句写春潮涌涨,将整个画面搞活了,满纸淋漓,气韵生动。南宋刘克庄称赞此诗“极似韦苏州(指韦应物《滁州西涧》)”(《后村诗话前集》)。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也说此诗“妙处不减唐人”。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则说,“满川”句视“春潮带雨晚来急”,“气势过之”。

诗是有声画。当然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会体现在诗中。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比较和谐的四种颜色,而王安石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以强烈对比的两种颜色,同样成功地描画了灿烂的春天而为世人所爱赏。但在有些诗中,写色觉并不像杜王诗那么明显,因而往往被读者所忽略。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深树都是浓绿,而黄鹂则藏于深树,是难以用视觉见其形,而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的。这里,诗人正是引导我们以听觉补视觉之所不及。苏舜钦诗的头两句,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品赏。在古汉语中,“明”主要是指光而非色,由于这树幽花是和阴沉的高天,青碧的平野映衬的,则此花可能是白的,也可能是具有较强光感的颜色如粉红的。韦应物本写所见,同时也写所闻以补其不足。苏诗亦写所见,不但注意到了色,而且也感受到了光,非细赏则不知也。

陈衍老诗人认为苏诗后二句气势超过韦诗后二句,他似乎忽略了两位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不同心态。韦应物此时信步徐行,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也会和那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而苏舜钦却处在行役途中,沿路风景固然堪赏,而风雨潮生,孤舟晚泊,想到明日征程,情绪自是难以平静。韦写闲游,苏写旅况,重点既异,给人的印象也自不同。因而,很难说这是由于诗篇本身气势的强弱。

可以这样认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可以互补的。依据具体事物的具体条件所作出的分析,有时可以印证补充或修正从深厚

淮中晚泊犊头解析淮中晚泊犊头解析

修养中作出来的直觉判断,反之亦然。如以上对陈衍所评论的“气势”的看法,就是一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32856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