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怙恶不悛 hù è bù quan
「解释」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出处」
先秦•左丘明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对这个怙恶不悛的惯犯,必须严加惩处。
「近义词」
死不改悔、罪大恶极
「反义词」
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辦形」
怙,不能写作〞枯”或“估”;悛,不能写作“俊。
「正音」
怙,不能读作“gu”;恶,不能读作“e”或“wu”;悛,不能读作“jun”。
「寓意」
俗语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心灵,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泥坑,成为一个可耻的“大恶”。成语告诉人们,如果作恶开始,就遏制住其发展势头,则不至于罪恶累累,如果坚持作恶,则会祸及四野,恶名昭著。
「故事」
公元前723年,十四岁的寤生继任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过了三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庄公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结成联盟。
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他的弟弟五父仗义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
但是,桓公听不进五父的话,反驳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郑国有什么作为,能把我们陈国怎样!”
庄公得知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公元前717年,他率领大军攻伐陈国。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后来,史学家对上面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别人是挽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