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和挑战,从来不会在任何一种人生中缺失。有的孩子可以积极应对而不断成长,但是有的孩子却一味退避畏缩。
畏难情绪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很多小朋友碰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输不起,抗压能力差等,很多问题和标签打在他们身上。
真希望我的孩子像蓝盈莹那样强。
蓝盈莹是谁?
最近有一档《乘风破浪的姐姐》综艺横空出世,已经进入娱乐圈的女明星们,或许在各自的领域有过代表作,或许已经因为种种原因鲜少露面,比新生代的选秀生们更加成熟,要打破陈旧的大众审美,重新成团。
蓝盈莹是其中的一位“姐姐”,出演过甄嬛传中的浣碧一角被大众熟知。她的人设是“非常努力”,我也想变成蓝盈莹那样的强者,越是被人说不行,越是要证明自己。
乘风破浪的姐姐-蓝盈莹
她说:“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别人跟我说你不行的人”
“他只要说我不行,我就会燃起我熊熊的斗志,我一定要行给你看”。
她放出了这样的狠话,她确实也做到了。
一位专业演员,不但能唱能跳,还表现出众,靠自己的努力在初舞台的评分拿了第一。
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蓝盈莹,越挫越勇,越战越强。
总有这样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逃,一碰到挫折就退缩。
他们或者表现的毫无自信:“我不行”;或者主动给自己设限:“我英语天生不好”;或者干脆躲避到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这里我行”;又或者产生社会退缩直至抑郁。
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心态就崩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过于在意外在的认可;
2.对家长过度的依赖;
3.害怕错误的消极态度。
过于在意外在的认可
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听到父母夸奖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总是能拿一百分”等等。
孩子就在这样一次一次的“夸奖”中迷失,每件事都想得到这样的肯定,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他人的评价。
通过他人的评价、外在暂时的得失、别人的反应等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和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自尊,而是他尊。
一旦这件事情可能很困难,可能会失败,可能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就会变得很沮丧,不想继续下去。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解决方法:对孩子采用正确夸奖,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1、夸具体事实
可以将“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类空洞笼统的夸赞具体化,换做描述细节的夸赞。
比如:你今天自己把饭吃完了,你真棒;你今天去幼儿园的路上都没有哭,你真棒;你自己系好了鞋带,你真棒。
夸赞描述得越具体,越有说服力,会让孩子看到自己实际的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变化和成长的过程,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进而强化孩子的成就感。
2、夸孩子新的尝试
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经常能够做到的事就不要再重复夸了,否则他会觉得夸奖来得太容易,也觉得你不走心。
当孩子敢于尝试新的挑战时,就要及时鼓励:“你竟然比上次又多坚持了1分钟,再坚持久一点,好棒!”
只要努力了,就值得鼓励,让孩子慢慢知道,输赢是其次,尝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正确夸奖孩子
3、选取正确时机
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凡事力求完美,在夸这种孩子时,家长切忌夸大事实,原地尬夸,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在敷衍自己。
这时家长一定要得到孩子自我感觉做得好的时候再夸孩子,夸赞增强了孩子对自己成就的认同感,能让孩子更有信心。
有的孩子很内向,当众夸赞他们会让他们觉得不好意思。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私下里偷偷地表扬他,也可以通过他人传达我们的表扬。
4、不随意贴标签
家长很擅长带有偏见,先入为主给孩子贴了好多标签。其实一旦丢掉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行为本身,你会发现,问题很简单,就能看的孩子行为的本质。
对家长过度的依赖
有的孩子过度依赖家长的帮助,只因为家长做的太多,爱得太满。
独立能力经常被家长忽略,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帮助孩子做很多,即使很多根本是不必要的帮助。
例如:孩子两岁左右就可以自己穿鞋、穿衣服、戴帽子等,但是不熟练以及能力不足,会让孩子穿戴的过程比较慢,而且很容易出错。通常这个时候,大人就会忍不住去给孩子帮忙,他们反而会发脾气,或者干脆让大人来帮忙了。
家长对本来应该孩子做的事情大包大揽,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
不要让孩子依赖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征服困难、并成功的做好一件事,他们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信心;如果我们家长给予了孩子不必要的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心理。
有了这些依赖心理之后,下次遇到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时,自然就会依赖于父母了,反正父母什么都会帮他解决的。
解决方法: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放手让他去做。
1、尊重孩子,相信他可以做到
家长的担心很多:孩子身体、心智、性格等尚在发育,不够成熟;不认为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他一遇到困难,不会很好的分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首先会崩掉心态。
别低估了孩子的抗压力:孩子虽然身体很弱小,但是内心却很强大。给他们一些时间和耐心,并适时的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例如:孩子们都爱玩的火车轨道积木。不同的积木之间有不同的组合,可以建造不同的造型,但是如果想搭出图纸要求的积木,则必须按照步骤、找出正确的积木形状并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
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容易出错。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不断的试错,他们会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乐趣的同时,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创造很多孩子的独立时刻,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符合年龄段可以做的事情都可以让他自己做,自己承担后果。
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不自信、烦躁、想放弃,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难,为解决困难提供一些指导方向。
让孩子自己来说出、找出解决方法,并尝试,让孩子觉得这个解决方案是以“孩子自己”为主所想到的,而且让孩子感觉到“遇到困难,可以向父母求助”的安全感。
2、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
孩子面临挫折、想哭泣的时候,更多的是源于对困难的不确定以及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再坚持一次”,并让孩子体验到坚持所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三岁孩子很容易走路累的时候,会让父母抱或者背。这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我们再坚持走一会儿,就可以走到家了”,或者“你再尝试一次不同的拼法,就可以把积木搭好了”。如果孩子能在这些尝试中收获成功,也会进一步强化孩子“坚持”的决心。
害怕错误的消极态度
我小时候就非常害怕犯错误,因为会得到非常重的惩罚。有的小孩更可怜,在外面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回家和家长说,怕再被打一顿。
因为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而害怕遭受到言语或者身体上的摧残而衍生出畏难的情绪。因为这个错误太让他恐惧和害怕了。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只有我做了什么什么,父母才会爱我的错觉。比如:只有我乖乖听话,我的父母才会爱我,只有我学习好,我父母才会爱我。
有了这种有条件的爱的错觉之后,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就会不愿意或者不敢向父母坦白或者求助,他们担心会受到责备,或者失去父母的爱。
给予孩子安全感
解决方法:给孩子安全感,放弃惩罚。
1、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让孩子感受到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放弃忽略、否定、说教的沟通方式和惩罚方式。
帮孩子建立犯错误是正面的的态度,其实也是教孩子如何从错误里反省,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到什么,下次做得更好。
2、放弃惩罚
和孩子共情。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做出解释。
其实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正在经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