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人生来就畏惧死亡,或许是出于避讳,或许是出于对死者家属的情绪照顾,在涉及死亡时有许多委婉表达,比如“驾鹤西去”等。而且面对不同的身份,用语也是不一样的。往往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中国一向重视规矩,用词不当不仅会显得没有修养,有时还会引发不愉快的事情。

丧葬的礼俗,在中国传承已久。各个环节的礼节都需要严格遵守。首先就是报丧。《左传》上的“赴告”实际上就是“讣告”的“讣”字。“讣”字,带着言字旁,是告知的意思,通过语言传达死亡信息。报丧起源很早,先秦已有记录。

形式上有口头和文书两种,百姓家里有丧事,都是口头报丧,没有用文书的。明代百姓有时会在门前悬挂纸条,也是这一层作用。要是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多余的钱请人代写,就用白纸交叉贴在门前。报丧者一为亲朋,也叫谴人报丧;二为自家人,子孙需要穿着白服到乡邻家里报丧。报丧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进人家的门,不能逗留。

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一般人去世发讣告,用的是“终年”,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立场。但一字之差的“享年”又有不同。为中国人民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在2021年以91岁的高龄溘然长逝。袁隆平造福百姓的高尚品德获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敬佩。

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媒体也发表许多相关事迹和评论。无论是讣告还是人物介绍,都会说到“享年91岁”,一是因为高龄,二是社会威望。只有年龄上符合,同时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才会用“享年”二字。

既有长寿仙逝的,自然有夭折的。在报丧的时候是需要注意的。一般十九岁以下的都可以称为“殇”,以示一种痛惜之情。细分来看根据年龄阶段,有上殇、中殇和小殇,还有七岁以下的无服之殇和未满三月的不为之殇。未成年的孩子,和寿终的老人,所需要的礼节是完全不同的。

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身份不同,待遇也不一样。身为帝王,死自然与常人不同。一般不能说“死”,而是“崩”,如影视剧中常说的“驾崩”,或者称为“晏驾”;从诸侯到大夫,就称“薨”和“卒”。皇帝死了,朝廷上下官员都要穿白衣,全城禁闭。

帝王的尸体还需停放七天,这期间王室之人要哭丧,尸体要进行沐浴,含珠。就像慈禧口中的夜明珠。由于古代封建思想,只有老百姓才会说“死”,王公贵族从来都不能涉及这个字的。

在民间,丧事也有诸多规矩。宋代朱熹《朱子家礼》的《丧礼》上面讲了许多处理后事的礼节。首先是禁食,根据亲疏远近分为三日和两日禁食。接着是发讣告通知亲属朋友,往往是必要的,若不发丧,是要受到谴责的。

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家里对于遗体的处置也很重要,一般先设置灵床、帷幕和一系列尸体用品;接着是尸体的安置过程,包括沐浴、梳理、更换衣服等;许多事情现在还能看到,比如在尸体口中放入米粒和铜钱;接着就是设置祭拜灵位、供桌等,以供人吊唁。

以上一切繁琐的事情都需要在头一天中完成。一个家庭的后事处理得是否妥当,是要受到乡里人的监督的,如果有什么不妥,会影响这个家庭在社会中的评价。

以上的规则看起来确实没有那么简单,但这些看似繁杂的程序实际上是中国对于礼仪的行为规范。如何处理尸体、如何办理丧事、如何进行葬礼,都需要根据既定的习俗或规定而行。这实际上是儒家对于孝道与礼仪的推崇。

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据《孝经》,则孝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他的人格、品德将会受到社会的抨击。出于孝道,人需要庄重地完成一系列身后事的妥善安排,以安定死者;而出于礼仪,人们需要根据以往的成例与儒家典范去完成。

中国重孝与礼,礼是一种修养,又是各种各样的规范。人活着的时候以礼相待,一个人去世,要遵循的礼节也是必不可少。这或许是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所在,它传达了一种对于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4148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