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历史开讲#

经学是儒学发展至两汉时期的别称,以训解和闹发儒家经典的宗旨为主要内容,经学是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汉代经学的繁盛离不开汉武帝等夸王的椎秦,武帝独尊懦术,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确立了像家的权威地位,影响深远: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郑玄等。

一、儒家经典著作

经学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是“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其中《乐》已失传。实际上只有“五经”《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书》指《尚书》是上古时期历史文献资料的汇编。《礼》又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主要记载了周朝的各种礼仪。《易》称《周易》原本是占卜之书,实际上包括很多自然、人事变化发展的规律和道理。《春秋》是由孔子副改修订的编年体史书。上述五部经典成为研究儒家思想的基础。

 

二、经学派别

汉代经学大致分为两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一)古文经学

该派的研究对象是由古文(箱书,即大篆)书写的儒家经典。古文经学-派尊崇周公,重视训诂,代表人物是郑玄,因此也称为“郑学”,此外还有许慎、马融等,东汉时受到重视。

(二)今文经学

该派的研究对象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所抄录的儒家经典。今文经学一派尊崇孔子,重在阐述微言大义,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西汉时被立为“官学”。

至隋唐开科取士,孔颖达等编《五经正义》,对两派经学做了系统整理。

 

注释:“五经”之中的《礼》指的是《周礼》《仪礼》还是《礼记》?根据考证,不同时期《礼》所指代的典籍不同:汉代,“五经”中的《礼》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指的是《礼记》《周礼》从未被列入“五经”。

第三节宋明理学

 

理学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历史上延续了600年。视释义兼谈生命,故有“理学”之称;又由于它尊重儒家传道的系统,故又称为“道学”。

两汉以后,以经学为表现形式的儒学墨守成规,拘泥于训诂,活力消失,致使儒家转向探求“原道”和“原性”。佛家思想的盛行,对儒家思想构成新挑战,这是理学兴起的外在因素。理学最终吸收了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说,形成了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以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的新儒学。理学主要分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理学著名的代表学派–“濂洛关闽”:

濂学:以北宋周敦颐为代表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濂溪而得名。周敦颐为宋代理学之祖,是程颢、程颐的老师。

洛学:以北宋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为代表的学派,因他们是洛阳人,故称“洛学”

关学:北宋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所创,因其在陕西关中地区讲学而得名。也有学者将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独立为理学第三流派。

闽学: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学派,因其在福建讲学而得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

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与朱熹治学路径不同,开辟了理学新路向–心学,后由明代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发扬光大,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心学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5621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