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原来是王后选妃作的诗——《诗经》(毛诗卷第一)——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1•1•1
~
说明:现今《诗经》,不是孔丘编的《诗经》,是西汉毛享编辑《诗经》原文、东汉郑玄写序、唐朝陆德明注释、宋朝印刷的古本。以此为本,对其中编辑顺序作了调整,并作我自己理解的译文。原文及郑玄序照搬、郑玄及陆德明注释择优附录。
~
《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在河中的洲上,鱼鹰雎鸠鸣唱着雌雄相和的歌声,意示着娴静美丽的姑娘我、就是君子(天子)最好的配偶;
洲上生长的荇菜,参差不齐,周边的河水向它们身边流去,意示着娴静美丽的姑娘、那里就有我梦寐以求的人;
我寻找她们,一直都没有寻得到,使我思绪万千,辗转反侧;
洲上生长的荇菜,参差不齐,嫔妃们跟着我一起去采摘,我一定与你们像琴瑟一样友爱和谐;
洲上生长的荇菜,参差不齐,嫔妃们跟着我一起去拔取,我一定与你们一起钟鼓欢乐。
~
郑玄序:略
~
译文:
《毛诗·国风》中的郑玄字条说:《关雎》,是歌唱后妃美德的诗歌。《关雎》是国风的第一篇,是用来教化天下、端正夫妇之间的秩序的。所以可以用来教化乡村的百姓们,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风,就像风一样(吹遍大地),如同教化天下臣民;风吹动万物,如同用教育来感化万民。
诗,是人们志向要达到意愿,这种意愿存在心中叫志向,用言语表达出来就叫诗。
感情在心中涌动,因而表现在语言上;言语又不够表达,所以就感叹;感叹还不足以表达,所以就歌咏;歌咏还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情感会用声音来抒发,抒发的声音有了修饰便成为了曲调。太平盛世的音乐安祥而欢乐,这个时候政治就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个时候的政治就会乖戾;亡国之音悲哀而思虑,这个时候的百姓就会困顿。所以能够起到纠正得失、动摇天地,感动鬼神的,没有比诗更接近的了。先王以“诗”来划分夫妇职责、养成孝和敬(的行为准则)、敦厚人伦关系、完善教育制度,改善社会的风俗。所以《诗经》有六义:第一种叫风,第二种叫赋,第三种叫比,第四种叫兴,第五种叫雅,第六种叫颂。
上层社会像风吹大地一样教化下层百姓。下层百姓用讥讽的言语来警戒上层社会,主张用修饰后的言辞和隐晦的谏言,说这些话的人并不会因此而获罪,听到这些讥讽的人也足以让他们警戒。因此这就叫做“讽”。等到王道的衰败的时候,礼仪制度废弃,政治教化丧失,国家政治制度改变,家庭风俗与以前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变风”和“变雅”之类的诗歌就兴行了起来。
国家记录的历史在于明白得失的踪迹、悲伤人伦纲常的废弛、哀叹刑法的严苛,于是用诗歌来吟咏自己的心情和心性。诗人们用诗歌来讽刺在位的统治者,希望达到改变世态,这些诗人都是怀念过去良好风俗的人。所以,“变风”之类诗歌发自内心的情感,但是不超越礼义的范畴。抒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们的本性;不超越礼义的约束,是先王的恩泽。这是把一个国家的大事,表现在一个人的本性上,这就叫做“风”。
述说天下大事,表现出四方风俗,就叫作“雅”。雅,就是正,说的是王政的废兴。政事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
“颂”的内涵,是赞美高尚品德的形象,把它的功绩报告给神明。
这叫做四始,是诗的最高境界。
至于《关雎》、《麟趾》所说的教化,是关于周王的“风”,所以与周公相关联。“南”,是说天子对百姓的教化是从北向南的。《鹊巢》、《驺虞》所说的德,是关于诸侯的“风”,先王用这这些诗歌来教化百姓,所以与召公相关。《周南》、《召南》这些诗,是用来规范最初的天下之道的诗歌,这是用王道里教化民众的基础。
所以说《关雎》这首诗、说的是王后希望寻得淑女配天子,优先考虑的是“贤”,她不会沉醉于姑娘的美色。她怜爱娴静美丽的姑娘,思慕贤良的姑娘,并没有损害她向善的心,这就是《关雎》的要义。
~
《关雎》这首诗,按东汉郑玄的理解,没有现代人理解的那么高尚,说是“古代爱恋诗”,我同意郑玄的说法。
全诗的意思是:我(王后)来到河边,河中的沙洲上有一对对的鱼鹰和鸣,就像我和王一样和谐。河洲上长着参差不齐的荇菜,我带着妃嫔明去采摘,只能采好的,好比许多姑娘,我选好姑娘给王做妃子。你们妃嫔和我一起,可以同甘共苦。
战乱年代,男少女多………
这就是远古的女范!
现今,一夫一妻,《关雎》原意就没什么意义了,可作现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