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八阵图》讲解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古诗《八阵图》

古诗词《八阵图》讲解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古诗词《八阵图》讲解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古诗词《八阵图》讲解

赏析

《八阵图》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杜甫在诗中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对其壮志未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第一句“功盖三分国”,从大处落笔,高屋建瓴,雄起结纲,以总叙的形式,诗开篇就对诸葛亮一生事迹作了简要的概括。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把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与魏、吴两国形成鼎足而立的局势。其实不止是三国,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中,早已成为了一代智慧的化身。

第二句“名成八阵图”,紧承上句,用点睛的手法,把诸葛亮创制八阵图的成就突出出来。“八阵图”是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所布置的一种阵势极为森严的阵势。八阵图变化无常,大则可一字形排阵数里,小则可因地制宜,以一、二人守一隅。

据说诸葛亮当初摆下的八阵图“方圆百余步”,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只可想象这是一幅何等规模的布阵图。而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还不仅仅是一幅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的布阵图,它同时还是一首题为《八阵图》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杜甫的诗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虽然只有寥寥两笔,但因突出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和八阵图布阵的神奇效果,从而成为历代咏颂诸葛亮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后二句“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诗人在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时,根据史实,进一步把普安的历史教训加以发挥。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前后,杜甫曾在普安任所悼念诸葛亮时写过“一国三公楚霸王,力分能割大夫权”(《咏怀古迹》)的诗句,批评项羽在政治军事上不能像周公旦那样集大成,终于因“力分能割”而失掉了天下。

现在,诗人又认为,刘备在吞吴失策中,也有过类似的错误。当初,诸葛亮曾力主通过联孙抗曹来巩固和发展三分鼎立的局势。可是刘备因为自己刚刚在彝陵打了败仗(“吞吴”指的是彝陵之战),担心自己力量太单薄,于是匆忙与孙权交好共同对付曹操(“遣恨失吞吴”中的“失”,作“失误”解),致使蜀汉后来有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对刘备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诗人大为感慨。

这首诗是作者在普安任所时途赴梓州、经过奉节时所作。奉节东有八阵图。诗首先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就全诗来看,这两句虽然简括,但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诗人从大处落笔,高屋建瓴地总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历史功绩:一是安定西蜀,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是指挥八阵图,“名成战功”。下二句即进而具体说明这两方面的表现。“江流石不转”是说诸葛亮对蜀汉大业的忠诚。“遣恨失吞吴”是说他对刘备吞吴失计深感遗憾。实际上是说刘备为报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遣恨”),轻率地举兵伐吴(“失策”),结果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两句都是从蜀汉方面来落笔的。经过这首诗对后世的宣传,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56275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