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天南地北大拜年#​#元宵节还能感受这样的中国式浪漫#​#天天古诗词#​#今日元宵#​#记录我的2024#​#春日生活打卡季#​#冬日生活打卡季#​

《元宵节》古诗

1、《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本诗描绘长安元宵节夜的欢庆盛况,有以见初唐时升平向上的气象。

这是一首节令诗,五律。诗用赋法,首联写佳节初夜气氛;颔、颈二联写欢庆观灯之人,侧见灯节之盛,带出时渐中夜;尾联点出长夜不禁,游人犹兴致未厌,收束全篇。全诗格律精切而笔致流荡,设色浓艳而风调清新,虚实相映,饶有余韵。“暗尘”、“明月”、“莫相催”,暗伏时间变化,尤见脉理之精。

正月之半,在北国长安,本还是一片霜寒的世界,然而,今日暮夜,却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城厢内外,四望华灯初上,如千树环合,怒放着千朵万朵“春花”,红如火,亮如银,“汉家宫阙疑天上”,此时仿佛真成了事实。是银河“泻落”到了人间?是灵鹊忘了时节,过早地架起了天桥?灯影辉耀着城河的粼粼波光,远远望去又怎不使人产生这样的幻觉呢?而无数的游人,从四郊经桥涌入暮夜尚洞开的城门,又分明显示着这里还是人寰,不过非同往常——今宵,原是君臣同乐的正月十五夜。首联“火树”“银花”“星桥”连用,更以“合”“开”二字化平面的铺叙为流动的展视,在虚实相兼,极写元宵暮夜灯彩之盛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富丽而缥幻的氛围,生动而热烈的情致;而“铁锁”既开,则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游人的描写。

《元宵节》古诗

车水马龙,络绎相过,皇都的所谓“红尘”,蓬蓬腾起,却因为暮夜梦幻般的灯光、星光而缥缈如暗雾,它追随着马蹄得得,远去,远去,似为香车中的佳丽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更增添了今宵人间天上的气氛。须臾,明月东升,堂堂追照着,将纱帷揭去,于是节夜欢庆的场面,尽收眼底:人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浓艳如同桃李的歌伎,她们自由自在地游荡在灯海星河里,《落梅花》的歌声,也一路洒落在长安城八街九陌之中。这两联中,“暗尘”“明月”“秾李”“落梅”四词最堪玩味。长安京城门平时在申时——今下午五时左右关闭,所以“暗尘”既承上铁锁开,反挑前景为暮夜华灯初上,又进一步渲染了缥缈如幻的氤氲,由“暗尘”转“明月”,既随时推移,又由抑而扬,顿开新境,再以“秾李”“落梅”相继,桃李三月而盛,梅花三月而落,由字面上便给人以尽管时当初春薄寒,今夜却温煦似沐东风之感。又须注意诗人在千万游人中独写游伎,最见唐人风习。不同于宋明以后,唐代社会风气较开放,伎乐之事,被视为风雅豪迈。今宵里,皇城中无数达官贵人、文士才俊的宠尤们那种无拘无束,爽朗真率的情态,不正是京都繁华,佳节欢赏的缩影吗?

对此灯海星河之辉煌,红男绿女之欢欣,诗人更意兴勃发,于是他祝愿道:今宵皇恩特准金吾弛禁,正可作长夜之游,只是希望玉漏之中的水滴,滴得慢些,更慢些,以使这长夜欢庆,继续得更长,更长……

《元宵节》古诗

2、《上元 》

宋- 苏辙

上元车马正喧喧,老病无聊长掩门。

不着繁灯眩双目,独邀明月上前轩。

跏趺默坐闻三鼓,寂寞谁来共一樽。

已觉城中尘土臭,急将清雨洗乾坤。

【赏析】上元节的时候,车马喧哗,喜庆的氛围洋溢。但是,我因为年老体弱,无聊地长时间闭着家门。没有去看那繁华灯火,免得眼睛受到刺激,只独自邀请明亮的月光来到我的门前。我盘膝坐着,默默地倾听着城里传来的三声鼓声,寂寞之中,不知有谁来与我共享一杯酒。我已经感觉到城市中尘土的味道弥漫,急切地盼望着清雨降临,洗涤这广阔的天地。

作者在上元节时,周围充斥着繁忙的车马喧哗和热闹的气氛,但因为老病之症,他无聊地闭门不出。他拒绝了繁华灯火,而独自享受宁静的月夜。在寂寞中,他静坐聆听城市中的鼓声,渴望有人能陪他共享美酒。同时,他对城市的浊气感到厌恶,期盼清雨能洗涤尘嚣,净化大地。

《元宵节》古诗

3、《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写物是人非之感,其语言通俗可谓到口即消,其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但构思巧妙,饶有新意,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元夜”今称元宵节,自唐时起即有观灯闹夜的风俗:“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这些诗句正是写“花市灯如昼”的情景,此“花”乃“火树银花”之“花”。这金吾不禁之夜,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予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时机。或于人众稠密处眉目传情,或在灯光阑珊处秘密相会。此处所写的大抵属于后一种情况。“月上柳梢头”分明不像闹市区,“人约黄昏后”是观花灯去么?这一结恰如水穷云起,言有尽而意无穷。虽未像下片那样明确表情,一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的甜情蜜意却溢于言表。在禁锢很严的时代,这实在是难得的一个机会,它在情人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虽只举月与灯,实应包括上片二三句花、柳、灯、月而言,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完全一样。言景物“依旧”,暗逗下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与上片对比更觉有味。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灯、月、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两片文义并列,基本重叠,但颇寓变化。诗歌重叠方式运用于全章的,《诗经》国风比比皆是,每章字句大同小异,或易词申意(如《郑风·褰裳》,或循序递进(如《周南·芣苢》),回旋往复的音节对于简朴的歌词颇有增强表情的功用。双调的词有重头(不换头)与换头之分,重头的词上下片字句调式全同,《生查子》即属此类。作者根据词调特点采取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就形成章的重叠,颇类歌曲反复一遍,有回旋咏叹之致。作者大约受到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的启发。此后词人亦多效此法。如王迈《南歌子》上片写“家里逢重九”,下片写“官里逢重九”;吕本中《采桑子》上片说“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说“恨唱却似江楼月”;辛弃疾《采桑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均是此法的运用或翻新。而此词具有风诗那种明快、浅切、自然的民歌风味,则为诸词所未备的。

《元宵节》古诗

4、《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此词是易安晚年流寓临安所作,借元宵节表现今昔情怀之落差。上片首先铺叙临安元夕之盛,“落日”“暮云”“染柳”“吹梅”等语善于炼字,造境新奇。然而融融佳日之中,易安却常有“人在何处”之问、“岂无风雨”之忧,愀然不乐,终于谢绝了外出游玩的邀请。她想到当年在北方家乡的时候,元宵节与女伴装饰一新,相偕出游,那是何等欢快热闹。如今多历风霜,心境早非从前,没有了佳节尽欢的兴致,只有独坐房中听着外面的人欢声笑语。词的结尾以寻常白话将苦涩辛酸之意展露无遗,是易安词的一大特色。

《元宵节》古诗

5、《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来到密州知州任所。次年正月十五日,他在密州度过了第一个元宵节,有这首调寄《蝶恋花》的节序词为证。

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却以一半的篇幅追述杭州元宵节的盛况。起句特意点明地点为“钱塘”(即杭州),时间为“三五”(即元宵节),而冠之以“灯火”,便显示出元宵节的特点。接着对节日的明月展开描写。与前句联系起来看,令人想见灯月交辉的美景,进而写到花团锦簇的游人:那如霜的明月,照见游人宛如一幅幅图画。随后,词人转换角度,描写帷帐里婉转悠扬的笙歌,香炉中缭绕的烟雾以及散发的香气,又反用唐诗中“暗尘随马去”之句,写车水马龙而纤尘不起的整洁的街道。总之,词的上阕紧紧扣住一个大都会特定节日的风物特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描摹与点染,便写出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和美丽,热闹和温馨。

《元宵节》古诗

过片笔锋一转,便兜到题目上来:“寂寞山城人老也”。在空间上由繁华闹市一下子转到“寂寞山城”,在时间上则由往昔转到了当前,见出作者绝大的笔力。在词的下阕,作者对“山城”节日风光并未从正面着笔去写,而只是用“寂寞”二字加以概括,可见上阕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元宵盛况,乃是作反面衬托的笔墨。“人老也”三字,以叹息出之,暗含着关合上、下阕的两地为官的经历,更传出了因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落寞的心情。作者当时才四十岁,由通判改任知州又是升迁,为什么心绪不佳?拿他在后来的《超然台记》中曾写到自己境遇的变化:“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至于所面对的一方社会环境,他还在同篇中写道:“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身为州郡长官,又一向关心民瘼,所以作者的内心怎么能不产生一种沉重感呢?

以下四句,作者别开境界,写乡村祭祀活动以及郊野景物。在这上元之夜,作者随意闲行,忽然听到城外远处传来吹箫击鼓的声音,循声前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农民节日祭祀的场所。“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两句,勾画出了一幅古色斑斓的风俗画。当夜深“火冷灯稀”时,作者才离去,此刻,他分明感到“霜露”的寒意,抬眼看到旷野处阴云低垂,雪意浓酣。这几句固然进一步渲染出苍凉、冷落的气氛,由前“寂寞”二字一线贯穿,却也蕴含着一种慰藉与希望,这就是从“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中所看到的丰年的祥兆。作者在上年十二月所写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二中说:“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又在当年三月写下的《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之一中说:“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

《元宵节》古诗

6、《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元夕,元夕就是正月十五。辛弃疾是生在北宋沦陷以后的沦陷区,二十岁之后,领着起义的义兵,义军,从北方的沦陷区来到南宋。他当时以为,以他的勇气,以他的才干,以他的军事谋略,他就可以打回去,就可以回到他的故乡。而南宋迁都到临安以后,就安于临安,临安就是杭州,所以当他们已经不再想抗战的时候,杭州就歌舞繁华,所以南宋就“直把杭州作汴州”。

《元宵节》古诗

辛弃疾这首词写的是元夕,写的是当南宋的秦桧把岳飞杀死了以后,君臣安于临安的这种享乐的生活,“直把杭州作汴州”了,再也没有人想打回去了。辛弃疾也看到元夕的繁华,可是辛弃疾的志意还在,“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江南游子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到处都是灯火,元夕节嘛,灯节,好像天上的星星都挂在人间了。“宝马雕车香满路”,男人骑着宝马,女人坐着香车,满街都是仕女如云,享受这偏安的杭州的繁华。“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凤箫”是排箫,像凤凰尾巴一样张开的,“玉壶光转”,天上的月亮像玉壶,从东方升上来了。“一夜鱼龙舞”,这个元夕的整夜都是“鱼龙舞”,“鱼龙”是鱼龙变化、杂技种种的表演。“蛾儿雪柳黄金缕”,那女子都戴着头上的装饰,“蛾儿雪柳”这都是女子的头发上的装饰。“笑语盈盈暗香去”,那些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盈盈笑语,飘散着身上的衣香,在暗夜之中,一个个从他眼前走过。他说“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是我所爱的那个人呢?那笑语盈盈的一群女子,飘动着香气都过去了,可是我所找的人在哪里?“蓦然回首”,我偶然一回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女子没有跟这些“笑语盈盈暗香去”的人在一起,没有跟这些宝马雕车的人在一起,她一个人孤独地、寂寞地,在那灯火最冷落的地方。他写的是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是谁?是辛弃疾所爱的一个女子吗?

这也可以理解为是辛稼轩说他自己:你们在临安安于这种偏安的、享乐的生活,“直把杭州作汴州”了,可是我,辛弃疾,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是写他自己的悲哀、自己的感慨。好的词就是这样,它可以给读者一个丰富的联想。

《元宵节》古诗

7、《十五夜观灯 》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元宵节》古诗

8、《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赏析】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 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天上月光和地上灯火铺满京城,欢庆的车水马龙把大道都挡住了,富贵云集长安,好生热闹,诗人虽身闲,却没有去帝都看元宵节的盛况,只跟乡民们一起在家祭祀紫姑神。唐代上元夜“蜃楼海市星落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闹花灯盛景可见一斑。

紫姑:传说中女神的名字。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一说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一说被害于厕,于正月十五那天显灵。人们为记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习俗。

《元宵节》古诗

9、《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词情致深婉空灵。

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全词深情缱绻,缠绵哀婉。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元宵节》古诗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梦中未比丹青见”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像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像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元宵节》古诗

10、《上元戏呈贡父 》

宋-王安石

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

尽取繁华供侠少,只分牢落与衰翁。

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赏析】车马纷纷,白天与黑夜交替,万家灯火温暖着春风。别离时敞开城门阊阖,壶天外,特意举起蓬莱山海中的美景。尽情享受繁华,留给侠少们,只分给牢落之地与衰翁。不知道太乙仙游在何处,决定用青藜独照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这首诗描绘了车马穿梭、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在春风中温暖相伴的场景。它表现了离别时阔别城门的壮丽场景,特地举起蓬莱山海的景观。作者也许在这繁华中感叹侠少们的风光一时,但也希望将美好分享给牢狱之中的人和年老者。然而,最后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太乙仙游者的好奇和渴望,期望他们在世间扮演公平的角色。整体而言,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繁华和离别的情景,并探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元宵节》古诗

11、《京都元夕 》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赏析】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元宵节》古诗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金哀宗正大二年,即公元1225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

《元宵节》古诗

12、《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赏析】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唐伯虎笔下的元宵节,意境优美感人。紧密结合元宵这一特定环境发出感慨。灯月交辉,笙歌遍地,连村女也穿红戴绿出游,其情景甚为壮观动人。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脱口而出,最终以感慨结句。所谓“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便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元宵》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元宵》全诗意境优美感人。

《元宵节》古诗

13、《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赏析】《鹧鸪天·建康上元作》是南宋词人赵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作者被贬海南凄凉之地感叹时光的易遗,下片写作者回忆普日京都的繁华往事之悲。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我虽然而今被贬到天涯海角这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京城风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楼顶飞扬。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春,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是年秋,赵鼎南渡,沿水路至仪真,作者大约于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于上元节(元宵节)之夜写下了这首抒发故国之思的词作。

上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词人起首即发出感叹,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等到惊觉时,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树的一个品种,在上元节前后开花,由此呼应词题中所言时令。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故土沦亡,自己四处漂泊,此时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词人此时身处都城建康,却怀着深深的羁旅悲凉情怀,这不仅是因为他离开了故乡,更因为他从此再难回到故乡。半壁江山已沦入他手,这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逼得词人发出“天涯海角悲凉地”的忧凄之语。北宋汴京与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远远称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剧变,以及战火延绵。有家不得归的事实,使词人感觉两者的距离有如天涯海角。

“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作者面对建康上元节时的凄凉景况而生出对过去的怀恋。“记得当年”,回忆北宋过往繁华。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多么盛大热闹,“全盛时”三字,言辞精炼,感情激越,仿佛记忆中的繁华盛景正汹涌而来,喷薄而出。

《元宵节》古诗

下片则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但词人却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样清空虚渺的意象,暗示当时汴京城的旖旎风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终仍是被铁蹄踏碎,一梦成空,令人“回首泪满衣”。

末句“东风”呼应起首“小桃枝”,使词意密合。“分明一觉华胥梦”中“分明”二字,表现出词人梦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识到这种清醒之后的悲哀。词作开端“那知”、“忽惊”,即流露出如梦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记得当年”,又使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识到家国残破而从梦中惊醒,不由得泪湿衣襟,难以自已。可见,“梦”在这首词中包含有多层蕴意,既表示词人个人的感情归宿,也用以比喻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姿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元宵节》古诗

14、《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赏析】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元宵节》古诗

15、《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宋-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赏析】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元宵节》古诗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16、《古蟾宫·元宵》

《元宵节》古诗

明-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

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赏析】《古蟾宫·元宵》是明代王磐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该曲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愿望。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 闾阎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元宵节》古诗

17、《水龙吟·倦游京洛风尘》

宋-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

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

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

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

【赏析】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 。“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在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 ,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而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

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与一般长调大异其趣。接下来,词人的视线从住处的窗口向外探视,无边夜色,尽入毫端,化实为虚一下子,词境变得空灵了。词人写道: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在这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在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在自然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此刻,他不仅想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感受到春天的信息已经来到,而且他的思绪也回复到往年醉酒听歌的快乐生涯 。“南楼”,指冶游之地 ;“西城”指汴京西郑门外金明池和琼林苑,都是北宋时游览胜地。这里以对仗的句式强调当年的豪情胜概。特别是“都不管、人春困”一句,以口语出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见其豪情万丈。

《元宵节》古诗

过片又写目前衰颜 ,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 ,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在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今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 。“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 。“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情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

此词以精湛的结构、声韵和语言,抒发了作者仕途上和爱情上的挫折所带来的失意与苦闷,寄托了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色泽浓淡相宜,结构疏密相间,一气呵成,读来令人一咏三叹,堪称绝妙好词。此词无论在词的结构、声韵、用字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的当行本色,将其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元宵节》古诗

18、《绿头鸭·咏月》

宋-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赏析】《绿头鸭·咏月》由宋代词人晁元礼创作的一首中秋咏月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阕由中秋明月夜月亮从海底跃出写起,引入关于月亮的神话与传说将赏月人带入静谧莹洁的境界,显得清凉而肃穆。下阕由赏月而触动“念佳人”的离愁,进而念及“来宵”阴晴难料,再至今日与中秋明月告别后,下次再见又隔一年的惆怅,终以惟愿“人强健”,长与“清尊素影”相随的自我宽解作结。全词语言雅丽,格调清婉,在咏月中抒离愁,既符合“团圆”意旨,又切入人们普遍心理,哀而不伤。全词词意清婉,上阕写景言情,下阕抒情触景,层层铺陈,形散神聚,独具色彩。

傍晚浮云收敛,淡净的蓝天像一片澄碧的琉璃。银灿灿的圆盘,从海底升起,皓洁的月色洒下清澈的银辉,笼罩四野。晶莹莹纤尘不染,月宫嫦娥淡装伫立,明净净历历可数,那丹桂的枝叶参差不齐。刚刚开始结露,秋风尚未凛冽,一年中再没有如此美好的秋夕。露天下久坐仰望,疏落的流萤时时闪过,惊起的乌鸦向南飞去。登上冰冷的瑶台,将栏杆倚暖,欲下台阶却迟迟疑疑。

我想念远方的佳人,自离别断了消息,当此夜月也应寄情千里缓解相思愁绪。最牵动情怀,是那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暗自伤心悲惨,是那婆娑的花影偷偷转移。料想来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依然清丽,但天气是阴是晴又怎能预知呢?我们倾心爱恋,如今离别后,又期望着隔年的相遇。但愿人们健康,清醇的美酒,淡素的月影,永远相随相伴。

《元宵节》古诗

晁端礼的词大约可分三类:一是应制颂圣之作,二是描写妇女主要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三是抒发个人游宦生活感受之作,这类词多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以酒自我麻醉或以隐遁寻求解脱的思想情趣。但也有遒劲超旷之篇。如名作〔绿头鸭〕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很佳,前人誉为”清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此词写中秋月景而兼怀人。词中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腻传神的描写。

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放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将要升起,此下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写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中秋是露水初降,已凉天气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美景良辰,使人留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栏干凭暖”表明,赏月人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以致把阑干凭暖,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对月怀人。结语明说词人的怀人情意,曰“欲下迟迟”。

《元宵节》古诗

过片“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下启对情思的描写。过片接得自然妥贴,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主要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故而有“暗断肠”之语。料想明天夜月,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越写越深婉,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上片“露坐久”,“栏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这首词的结句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但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艺术风格不同。

这首长调词操纵自如,气脉贯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转,十分出色。其佳处于起得好,过得巧,而结得奇。正如沈义父评说长调慢词时,所说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乐府描述》),这首词的末句堪称“一好出场”,显露了全词的和婉之妙。

《元宵节》古诗

19、《解语花·上元》

宋-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元宵节》古诗

【赏析】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20、《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灯市行》

宋 -范成大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

春前腊後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

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

酒垆博簺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

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

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

【赏析】吴台今古繁华地,特别钟爱元宵节的灯影戏。春季前后天气晴朗,已经在街头举办灯市活动。叠玉灯芯千丝缕,仿佛鬼神在刻制;剪罗灯罩万眼穷,人们的劳动虽辛勤,但难以满足需求。各种品类的灯饰争相亮相,最新的设计最先上市,甚至不用等到三五月的东风来临。农民的儿郎们忙于种麦、耕作,虽然劳累,但偶尔也会偷闲到城中观赏繁华的灯市。夜晚酒馆嬉笑,杂歌不断,热闹非凡,夜夜都如正月十五一般繁忙。灾害的损害不及十之三,民众的生活氛围却如同春天一般热烈欢畅。你家的田地幸而不多,才开始体会城市的灯市之美。

诗人描述了吴台地区今古繁华的景象,特别关注元宵节的灯市和灯影戏。春季时,街头已经开设灯市,琳琅满目的灯饰琢磨着灯芯与灯罩的制作,劳动力虽辛勤但需求仍难满足。灯市上各种新品竞相亮相,不用等待春季风来临。农民儿郎们在田间务农,偶尔也会到城市欣赏灯市的繁华。夜晚酒馆热闹非凡,歌声不断,夜晚繁忙如正月十五。尽管有些灾害,但民气如春酣。诗人的家庭没有太多田地,才开始体会城市灯市的美好。整首诗描绘了城市的繁华和元宵灯市的喜庆景象,展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

21、《元宵 》

宋-陈杰

老去何心说看灯,一年还要此宵晴。

暖风忽断檐间溜,繁吹初过枕上声。

谁变惨凄成笑语,定回离乱作清平。

不应淡薄梅花月,偏照诗人白发生。

【赏析】老去有什么心情可以谈论看灯呢,一年之中还能有这样晴朗的夜晚。温暖的微风突然从屋檐间穿过,繁花的吹拂刚刚掠过枕头。谁会变得悲惨凄凉却转化成欢声笑语,必定会回到离乱之中创造宁静祥和。不应该淡忽对待梅花和明亮的月光,却恰好映照在诗人苍白的发丝上。

诗人述说了年岁渐长,思考人生的感慨。他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着灯火,心情复杂。微风吹拂过,带着繁花的气息,让他感叹生命的瞬息变幻。他思索着谁能从悲凉中脱颖而出,变得欢愉,最终将动荡转为宁静。诗人警示人们不应轻视梅花和月光,因为它们正映照在他苍老的发际,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整首诗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变迁为主题,以及对美好和深刻感悟的思考。

《元宵节》古诗

22《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在古代,京城正月十五不禁夜,人们可以自由往来,尽情欢乐。宫廷里的气氛也很宽松,上至君王,下至群臣侍女,都沉浸在喜庆之中。这首诗写的就是宫中度元宵的热闹情景。这天晚上,鳞次栉比的宫殿朱门大开,万盏彩灯高悬,喷吐出夺目的光芒;欢声笑语此伏彼起,撼天动地,皇都一片欢腾。三百歌女婀娜多姿,穿红着绿,翩翩起舞,裾飞袖连,整齐划一,优美至极。霎时间,那清脆圆润的歌声飘向远方,充满天上,好一派升平的景象!这首诗用“千”“万”“三百”等数字突出场面壮观;以“天上著词声”的夸张笔墨显示声势浩大,十分恰当,起到了浓化节日气氛的作用。

《元宵节》古诗

相关问答FAQs:

Q: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庆祝的?

A: 元宵节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节和农历新年的习俗之一。在汉代时期,人们会在除夕后举行祭祀活动,并将剩下的粽子、糕点等食物留给神灵,以示敬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唐朝时期,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进行放鞭炮、猜灯谜等娱乐活动。

对于元宵节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而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有一位名叫王维的著名文学家曾经提到了元宵节这个概念,他通过描绘了元宵节上人们吃饺子的场景,使得这个节日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间风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不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如汤圆、花生米、糖葫芦等,还包含了许多独特的游戏和表演,如舞龙舞狮、猜灯谜、看烟火等。这一切都使得元宵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喜悦的节日,被广泛地庆祝起来。

至今为止,元宵节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同时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项热门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你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佳肴,还能够亲身体验到这份特殊的氛围,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元宵节期间出游的原因所在。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但它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节日是在明清时期。现在,它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国定节日,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旅游胜地。无论是从饮食方面还是娱乐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并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576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