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抑和沉痛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之后,我有一种既压抑又有痛快的那种感觉。
压抑的是,想要活出生命的热情,并不容易,电影中的尼尔这个主人公,这个17岁的孩子,为了自己的热爱的演艺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痛快的事,即便是基廷老师被学校驱逐,因为他为要为尼尔自杀的事情负责,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愿意站出来力挺基廷老师,他们对基廷老师念出了,费特曼写给林肯的诗,oh,船长我的船长,看着那些居高临下的站在高高的,桌子上的孩子们,我的心里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并且,因为这种痛快有之前的尼尔的悲剧铺垫,所以,这种痛快显得更加的淋漓尽致。可是这种淋漓尽致,未免带着那种鲜血淋漓的感觉。
并且,我知道,可能大部分人都像卢梭说的,他们活在平静的绝望中。那才是最为可悲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中,缺乏了梦想,缺乏了为实现梦想而具备的热情,而这种热情足以让整个人的生命得到升华。
二、尼尔为什么自杀?
作为一个外向开朗热情具有领导力的人,尼尔的自杀颇为让人感觉意外。
在全剧中,他是一个性格最为鲜明的人,他用自己的外向开朗征服了托德这个最内向同学的心,并且让托德成为第一个站起来反抗学校的人——他是所有人的当之无愧领导者,可是,他却不敢对抗自己的父亲,压抑着自己的爱好,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他是这个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他也最先感受并及时响应基廷老师的那种热情,他是最具有领导力和热情的人,可是,在父母的强力压制之下,他的热情还是迅速的枯萎了,为什么呢?我不禁要问。
其实答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是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而这些期望必须要孩子放弃他自己的梦想,只能活在父母的期望当中。
但这种期望的压力太大了,即便是充满活力具备领导者素质的尼尔,也无法承受这种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
这个压力不仅夺去了尼尔的梦想,甚至还扼杀着他的热情,当我看到尼尔心如死灰的看着窗外的风雪,我感受到了尼尔的心碎。
而这一切,都拜父母所赐。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你不能辜负我。
我们知道,尼尔在这个时候他是没有抵抗能力的。我看到在父亲严厉眼神和咄咄逼人的态度之下,开朗外向的尼尔拼命的压抑住了自己的情感。
我知道这种感觉,我非常的熟悉这个拼命的压抑自己的感觉。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的期望,我也曾经经历过,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是很多孩子无法承受的重量。很多父母不懂得自己说的话,对孩子有多么大的杀伤力。
所以他们选择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的愤怒。把自己的压力压在孩子的身上,却根本不去考虑这份压力,可能会让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灭顶之灾。
我曾经讨论过我的原生家庭,我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暴躁的、经常否定我的感觉的的一言堂,他甚至让我长期的感受到自己生命根本没有价值。他让我长期压抑自己的感受,他让我成了一个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管做什么,总是感觉有一种声音是在旁边指责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觉得有什么更好的事情自己没有去做。这一切都是拜父亲所赐。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说热情,那是可望不可求的,我怀疑,尼尔平时和同学们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可能是一种被压抑后的反弹——因为根本他都活在自己的困惑中。
而对于尼尔来说,当他独自去承受父母的这种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对于刚强的尼尔来说,这是自己的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能容忍自己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所以他选择了最干练的方式吞枪自杀。
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也屡见不鲜,像去年在上海,一个高架桥有一个17岁的男生,也是因为和父母吵架,直接从高架桥上面跳了下来,当场身亡,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母亲否定孩子的存在价值。指责孩子的。拼命的指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没有一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热情已经被否定,被剥夺,所以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直面父母这样的压力。
可是即便是在你有自杀之后,他们的父母也不认为这个事情是跟他们有关系,他们还在找替罪羊。
他们把基廷老师当成了那个替罪羊,他们认为是基廷老师煽动了孩子的背叛和自杀。
他们认为是基廷老师鼓动孩子,摆脱了他们给尼尔也准备的那些所谓的康庄大道,考上医学院当医生,这个是在他们眼中是最佳选择,也是他们找一位你也设定好的道路,可是基廷老师居然敢煽动他,煽动他们的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他去演戏。在他们看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是因为基廷老师,让尼尔脱离了他们给孩子规定的那个轨道,最终让孩子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一个激发孩子生命热情的导师,变成了为孩子的自杀负责任的替罪羊,这难道不是现实的一个悲剧吗?
3、人生要为梦想而活吗?
尼尔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用生命的代价,宣告了他自己对梦想的热情向往,尽管是以这样的一种悲壮的方式。在我看来,至少他超越了大部分人,那些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人。
就好像小米的雷军说的,一个人,多少还是有梦想的,万一梦想要是实现了呢?
在我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一定带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热情和梦想,悲哀的是,随着他的成长,这个梦想个热情却渐行渐远。
4、给予父母的启示。
实际上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我们不一定要当一个事后后悔的可怜虫。他们完全可以从这出悲剧中得到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其实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像基廷老师那样,释放孩子的生命中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梦想,尽管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还是有特例的,比如说像尼克斯,他一见钟情的爱上了那个有已经有男朋友已经订婚的女生,但是他依然勇敢的去追求,虽然被这个女生的男朋友打得头破血流的。
但是,他听从自己内心的热情,最终如愿以偿。假如说。他还是像大部分人那样活在平静的绝望中,那么他可能。就就此放过,自己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子用用露露活在没有梦想的生活中。
实际上父母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给予孩子一个明确的未来,我们给他设定好的道路。不如让孩子保有对生命的热情。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可能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样子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过了一辈子。所以他们是活在没有热情中,所以要他们给予孩子自由和热情,那时候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也是《死亡诗社》的意义,他给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他告诉父母们。虽然你为孩子设计的一条似乎很完美的道路,虽然你似乎全心的爱着孩子,但是当你不尊重孩子的愿望,不给予孩子生命的自由,不愿意给他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甚至扼杀他的自由和热情,最终让他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时候。那可能也是父母毁灭这个孩子的时候。
我看到过太多这样的例子。父母永远要赢了孩子,结果孩子只能当人生的输家,走上不归路。
很大一部分人是活在没有梦想的绝望里面,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勇气去突破自己。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这也是家庭教育为什么有它重大意义的地方,因为它可以让人释放自己的生命热情,让他对生命有了热情,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的时候,那么这种热情将贯穿他整个的生命。而这些,可能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尊重孩子的梦想,给予孩子实现梦想的自由和热情。当孩子成长路上的神助攻,这是每个父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相关问答FAQs:
Q: 《死亡诗社》的主题是什么?
A: 《死亡诗社》的主题主要围绕着青少年在学校中面临的压力、孤独和无助进行探讨。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一群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他们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谊。
Q: 电影中的角色如何表现出个人特点?
A: 电影中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例如,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角色托马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喜欢跳舞并且乐于帮助他人的也非常关注他的朋友们。他还经常使用幽默和自嘲的语言风格,这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而其他角色的个性化描写也是电影的一个亮点之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而真实。
Q: 电影中的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A: 电影中的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剧情增添了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氛围,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主角们的心理状态。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阿米莉亚·卡瓦纳罗演唱的《我想去远方》,这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抒情曲调,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们流连忘返。在电影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月光奏鸣曲》、《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享受。这些音乐的选择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完善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