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了。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是传统四大节日,它历史悠久,距今有两千多年。人们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在节日前后举行各种活动,已经形成传统。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文秀所写,他就是写的端午节的来源。最早的端午节活动都是围绕着纪念屈原来开展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赛龙舟,向水面投粽子,在门楣上插艾蒿菖蒲等。后来才延伸到各种祭祀辟邪健身娱乐美食等活动。
我们现在的端午节习俗虽然已经转化成了休闲娱乐、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但其核心内容和古人风俗仍然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两首诗歌,一首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一首是宋代诗人陆游。他们处在唐宋时期,所写内容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也部分记载了当时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是在晚年回到故乡山阴乡下时所写的,记载了农村端午节的风俗人情。他一生胸怀大志,总想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失地,但不为朝廷所用。他无可奈何回到乡下,想想也只能随遇而安了。
诗歌题目说的“重五”,也就是五月五日,指端午节。山村和城市和朝廷不一样,它也有它独特的美。你看五月端午节前后,这些石榴花开得多么艳丽纷繁。
各家各户都在包粽子,那粽子两个尖角,显得非常可爱。“髻”指像发髻一样的粽角。还把艾草捆成一小束,插在帽子上。“危冠”指头上的高帽子,“冠切云之崔嵬”,屈原当时就是戴的这种帽子。
按照风俗还要佩戴香囊,洗浴兰草汤,依照比例配制中药方丹,还有饮雄黄酒等。这些都是驱邪避毒强身健体的措施,有的在端午节当天实行,有的留着日后备用。
诗人忙碌完,看看太阳偏西,端午节这一天也快要过去了,于是一家人坐下来聊天饮酒吃饭,互相祝愿问好。整个村子都是这样,充满了端午节欢乐祥和的气氛。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李隆基是皇上,他的端午诗歌站的角度不同,写的场面也不一样,可以说比较抽象。除了写高级的宴饮以外,多是一些祝愿语,对民间节日风俗涉及较少。
首句交代端午节的夏季氛围,时令已经接近盛夏,日子变得昼长夜短起来。三四句切入端午节的宴饮,扣紧节日主题。“盐梅”指咸味和酸味的调料,“曲糵”指酒水。
宴席已经摆开,饭菜调料酒水都已上桌,大家举杯“传觞”畅饮,尽情欢乐,共度节日。五六句追溯节日渊源,这是古人遗留的节日,到如今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七八两句再荡开一笔,来写宴会厅外头的风景。凭栏欣赏,木槿树叶绿花繁;水面的芦苇微风轻拂,传来阵阵清香。
后四句是美好的祝愿,希望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亿兆”是数字单位,指全体百姓。“群公”是指王公大臣。大家上下一心,健康长寿,共同努力,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贻厥”指遗留馈赠,“昆”指子孙后代,“芳”指美名美德。大家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地齐心协力,为后人立下宏基伟业,自己也能留下美名万世传扬。
以上就是三首唐宋时期的端午节诗歌。由于三位作者地位不同,写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从诗歌记载的情形来看,古今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只是现在社会进步了,节日旅游比较多,文化色彩也更为浓厚了。
相关问答FAQs:
Q: 端午节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
A: 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在端午节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都是源自古代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创造出来的。
在端午节之前,一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人,他是一位楚国大臣,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当时,楚王不听他的建议,而是选择了跟随他人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险境地。屈原感到非常沮丧,在泺口饮酒的时候,他跳进汨罗江水中淹死了自己。这件事情发生后,楚国人民为此十分悲痛,他们将这一天定为祭祀屈原的节日,并且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屈原的敬意。
现在的端午节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全国性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缅怀屈原,同时也展现出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区,都能够找到各种形式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从小孩们划着龙舟到老人們穿上花纱衣舞蹈,所有这些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除了端午节,还有一种常见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节。这个节日通常会在农历四月初五或者五月初五之间进行,它也是为了纪念祖先而设立的一天。人们会前往公墓或陵墓,为自己的亲人扫墓并烧纸钱。清明节还被视作一种家庭团聚的机会,因为很多人都会回到故乡与亲友相聚。
无论是端午节还是清明节,两者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过去的英雄人物或者崇拜神灵而设立的节日。而这两个节日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前辈的敬意,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Q: 唐朝文学中的端午节作品有什么特点?
A: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文学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巨匠,其中包括杜甫、白居易、李贺等。他们以精湛的手法描绘了生活、自然景色和人类的情感,使得唐朝文学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中一些著名的端午节作品之一便是《赋》。这是由白居易撰写的,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它描写了作者在端午节那天独自坐在河边,看到了远处的船只和岸上的树木,以及周围的绿草和青山。整个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但同时又充满了寂静和孤独感。
《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白居易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忧伤和哀怨之情。尽管他在书面上表达了喜悦和欢乐,但是实际上却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失落感。这种矛盾让读者产生了更加复杂的情感体验,让人仿佛看到了更多的真实世界。
唐朝文学中的端午节作品既具有美丽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无论是赞扬生命的美好,还是表达内心的苦闷,这些作品都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迪和触动。
Q: 宋朝文学中的端午节作品如何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
A: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