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秋颂》原文及赏析

济慈《秋颂》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

但不要想这些吧,

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

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约翰·济慈是 19 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秋颂》是济慈的六首颂歌之一,也是最优秀的英语抒情诗之一。诗人浓彩重抹描绘了 一幅温暖、绚烂、丰足的秋日图景,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眷恋之情。

济慈《秋颂》原文及赏析

 


济慈出生在伦敦,父母平早逝, 幼年生活贫困。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医生助手,但济慈醉心于诗歌。受画家和作家朋友的影 响,后来放弃医生职业,专事诗歌创作。1820 年,济慈肺结核病恶化,为治病,他前往日 照充足、气候湿润的意大利。1821 年济慈在罗马去世。

济慈一生的创作时间不过短暂的五年, 而他的最重要的诗作《无情的妖女》 、 《圣尼亚节的前夕》和六首颂诗《怠惰颂》 、 《塞吉项》、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都是在 1819 年完成的。

济慈的诗歌创作与 孱弱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逐渐逼近的死亡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夜莺颂》写诗人 渴望借美酒和艺术的力量摆脱人世烦恼,达到夜莺歌唱般欢乐的境界。

《希腊古瓮领》由一 尊希腊古瓮上的彩绘图案触发联想,诗人神在那些图案在寂静、沉默中孕育的如花般瑰丽的 故事,它们能穿过历史烟云和时间长河,达致永恒。济慈的诗歌大多是美轮美奂的精品,词 采华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

而《秋颂》从触觉视觉听觉几方面的感官感受,描绘一幅非常有画面感的秋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之情,以及一丝丝难以捕捉的伤感和遗憾。

济慈《秋颂》原文及赏析

 


《秋颂》全诗共 3 节。

第 一节用拟人手法,把秋天比作太阳的密友,他与太阳联袂合作,催熟了大地的累累果实;葡 萄缀满藤蔓,苹果压弯树枝,葫芦肚子鼓胀,榛子果仁饱满,蜂蜜溢满蜂巢。诗人如数家珍 般将“果实圆热”的细节一一展示,并以流畅的节奏,将这些细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五 彩斑斓的图景。这一节主要从触觉来写万物的成熟,描绘的是一个个鼓胀、饱满、丰腴的形 体,有重量,有质感,有黏性。

第二节写田野丰收的景象,着重从视觉进行描写。诗人继续采用拟人化手法,将“秋” 幻化成一个人物形象,想象他在乡间徜徉,欣赏着一幅幅丰收的美景。也有批评家指出,这 一节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其灵感和构图取自意大利、法国、英国一些著名画家笔下的秋景图, 而这些绘画中,均有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的暗示。因而,第二节的“你”,既可以理解为拟 人化的“秋”,也可以看成象征着丰收的谷物之神,只不过传统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在济慈 笔下变成了男性,他跨过小溪,在田埂、打麦场、榨果架下随性坐卧,一副慵懒、陶醉、餍 足的模样,彰显了现世生活的无限魅力。

第三节写秋收之后、冬季到来之前乡野落日熔金的黄昏景象,集中写鸟畜飞虫世界,侧 重于听觉。在这里, “秋”形象化为飞蠓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群的咩叫, 它们的鸣唱汇成了田园交响曲,在欢欣、陶醉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这是在向秋道别,又分明 有不忍割舍的留恋。这一节通过秋之短暂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眷恋之 情。

 

《秋颂》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

首先是拟人化手法的采用。诗人除了将秋幻化为人物、神祇和动物的形象,还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后两节诗起首的发问,与“秋”建立起对话 关系,赋予“秋”以生命的灵动感,凸显了万物的盎然生机。

其次是通过举证法,罗列各种 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类。

第三是营造 画面感,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赋予自然之秋以艺术雅趣和文化内涵。

济慈《秋颂》原文及赏析

 


济慈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但是上天偏偏给了他一幅多病的躯体。也许诗人自己感知生命无多,所以在这样一首富含成熟和收获季节的诗篇中,在这样色彩斑斓的美景里,依然掩饰不住淡淡的哀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5763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