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1.扫墓缅怀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
郊野祭扫,悼念亡人的情形如在眼前。
2.踏青游春
“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诗人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画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春光明媚,踏青游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3.郊游玩乐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或荡秋千,尽情欢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
4.遥祝亲人
“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弋阳》)
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淡淡的惆怅。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
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清明》)
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南宋赵鼎《寒食书事》)
权贵生前虽然喧嚣一时,但死后若干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人祭扫,反不如黎民百姓,生前平淡,但死后却祭拜不断,人情如旧。
7.悼亡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8.韶华易逝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
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诗人看到高飞的风筝,不禁生出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情绪。
“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却罗衣都湿透,花下和笙。”(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春雨既然不肯停留,那就干脆伫立在雨巷花荫深处,吹一支悱恻的笙曲,为春送行吧。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9.思妇闺怨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北宋晏几道《生查子》)
闺门女子天天盼,月月盼,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只能在秋千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想诉说。
“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北宋杜安世《鹤冲天》)
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10.抒发悲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王禹偁《清明》)
即使在清明节,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更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反而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凄苦之情痛彻肺腑。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虽有亡国之恨却难有回天之力,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诗人将幽愤之情借助清明表达得深沉蕴藉。
相关问答FAQs:
Q: 古代人在清明节期间会做些什么?
A: 在古代,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进行祭祀和扫墓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在这个日子里,他们还会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舞狮、打鼓、唱歌等。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叫做踏青,就是到郊区或山野中漫步赏景。
Q: 清明节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 清明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代表着春天的来临,更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它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界的更新,同时也是一个向往过去的人们时光流转,让他们能够通过祭拜和追忆来纪念已故亲友的方式。这一节日也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洗礼,是人们放下尘世烦恼,寻找心灵平静的地方的一种途径。
Q: 为什么古代文人喜欢在清明节写作?
A: 古代文人认为,在清明节这段时间里,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个时候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创作的热门时期之一。清明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也给予了文人更多的素材和启发,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真挚的情感和艺术手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Q: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A: 清明节源自于中国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周易》中的“太初”,据说这是宇宙诞生后的第一道阳光。当年,有位名叫尧舜的大帝,他将玉璽交付给他的继任者禹,并告知他:“当我死后,你应该把我的遗物埋葬在黄河边上。”当尧舜驾崩的时候,禹就按照大帝的嘱咐,将尧舜的棺木安放在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西安市境内的一个地方,即称为“尧陵”。从那以后,“尧陵”的存在便成为了一座庙堂,人们纷至沓来朝圣并献花圈,而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