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会有社交恐惧症

儿童社交恐惧症:了解、应对、关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惧症似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许多人往往认为这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同样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儿童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儿童社交恐惧症,以期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一、定义与症状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指在3岁至18岁的儿童中,因持续存在的强烈恐惧或焦虑而导致的一种情绪障碍。这种恐惧主要源于社交场合或人际交往,使得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或公共场合时产生极度紧张、害怕的感觉。具体症状包括:

  1. 在陌生环境中表现为过分害羞、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
  2. 进入新环境时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身体不适,或出现哭闹不语、退缩等行为;
  3. 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4. 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5. 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

二、病因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会告诫孩子少与陌生人交往,不要去邻居家串门,也不许带孩子来自家。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弱化孩子的社交能力,抑制孩子的社交欲望。
  2. 独生子女问题:现在一个孩子,虽然有2~6个大人呵护,但大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们的心事不被大人所理解,也就压抑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3. 家长角色错位:有些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相对来说,老人与保姆对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更重视,而对孩子智力开发方面不会用心或用心不足。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没有经常得到锻炼。
  4. 心理创伤: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曾遭受过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也许是他人给的,如欺侮;也许家长角色给的,如当众打骂;也许是自己给的,如走失;也许是环境给的,如受惊吓。孩子的心理创伤没有得到修复,那么他的社交必然受到抑制。
  5. 居住点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或因为租房、买房,居住的地方多次频繁搬动,孩子好不容易习惯了与一些小伙伴交往,但很快又要分离,使孩子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三、治疗方法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治疗,以家庭疗法和行为疗法为主。家庭治疗内容包括:

  1. 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2. 解决家长自己的心理问题;
  3. 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包括:

  1. 先由父母陪同去接触陌生人,特别是同龄的小朋友,由陌生-认识-熟悉,扩大交往范围,达到降低与人交往时恐惧、焦虑的目的;
  2. 通过玩具、书等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动和他交往,让孩子独立的、被动的交往;
  3. 鼓励孩子和相对熟悉的小朋友主动交往,增加交往的次数;
  4. 通过大量人际交往的学习、锻炼,增强自信心,能主动去和小朋友交往,面对陌生环境焦虑、紧张消失。

四、并发症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

  1. 恐惧症:当患者对某些外部情况、物体或与他人交流时,他们会产生不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导致脸红、气短、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虚弱甚至昏厥。
  2. 虚拟症:患者会有性格变化、情绪变化、行为变化等变化,变得敏感、多疑和神经症状。
  3.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

五、预防与关爱
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应进行心理咨询,并定期让孩子去看心理学家。只有孩子们才能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逐渐适应社交场合。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团队运动、兴趣小组等,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了解儿童社交恐惧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关爱的天空。

儿童也会有社交恐惧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6186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